乙酰半胱氨酸:解救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危机
乙酰半胱氨酸:解救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危机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是家庭药箱中常见的解热镇痛药,广泛用于缓解感冒、发热及轻至中度疼痛。然而,这种看似普通的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带来致命的后果。据统计,对乙酰氨基酚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欧美国家,更是急性肝衰竭的首要诱因。
对乙酰氨基酚过量的危害
对乙酰氨基酚在正常剂量下是安全有效的,但一旦过量服用,就会产生严重的肝毒性。其主要代谢产物N-乙酰对苯醌亚胺(NAPQI)具有高度反应性,会与肝细胞内的蛋白质结合,导致细胞损伤和死亡。更严重的是,过量服用会迅速耗竭肝脏中的谷胱甘肽,这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负责解毒和保护肝脏。当谷胱甘肽被耗尽,未被结合的NAPQI就会引发致命的肝坏死,导致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乙酰半胱氨酸:解毒的关键
幸运的是,医学界已经找到了有效的解毒剂——乙酰半胱氨酸(NAC)。这种药物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是因为它能迅速补充体内耗竭的谷胱甘肽。作为谷胱甘肽的前体药物,乙酰半胱氨酸在体内转化为谷胱甘肽,从而恢复肝脏的解毒能力。此外,乙酰半胱氨酸还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进一步保护肝细胞免受损伤。
临床应用与使用方法
乙酰半胱氨酸有两种主要的给药方式:口服和静脉注射。研究显示,这两种方式在疗效上没有显著差异,但静脉给药可以减少住院时间,且不受呕吐和活性炭的影响。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两种给药方式都是可接受的。
用药时机至关重要。研究表明,乙酰半胱氨酸在摄入对乙酰氨基酚后8小时内使用最为有效,可以显著降低肝毒性。超过15小时,疗效会明显降低,24小时后可能就无效了。因此,一旦发现过量服用,应立即就医。
成人首次剂量为按体重140mg/kg,然后每4小时给70mg/kg,共需给药17次。对于静脉注射,首次剂量为150mg/kg,缓慢滴注时间需超过15分钟,随后持续输注50mg/kg,输注时间4小时,继之16小时给100mg/kg。
预防胜于治疗
虽然乙酰半胱氨酸为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提供了有效的解毒方案,但预防始终是最重要的。公众需要提高安全用药意识,严格遵守医嘱或说明书的推荐剂量。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复方感冒药中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因此在使用多种药物时要特别小心,避免重复用药导致过量。
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服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但通过及时的医疗干预和合理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避免悲剧的发生。如果你或身边的人不小心过量服用了对乙酰氨基酚,请务必尽快寻求医疗帮助,并询问是否适合使用乙酰半胱氨酸进行解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