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和AI联手,教你防诈新姿势
大数据和AI联手,教你防诈新姿势
电信网络诈骗是当前社会的一大顽疾,不仅危害个人财产安全,还影响社会稳定。面对日益猖獗的电信诈骗,传统的防范手段已难以应对。幸运的是,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有了新的利器来对抗这一社会顽疾。
大数据:构建智能反诈平台
某省移动公司建设的反诈大数据平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平台采用GBase数据库与Hadoop相结合的技术架构,通过线索发现、追踪溯源等功能,实现对涉诈IP、域名、APP的有效研判和处置。
平台采用MPP+Hadoop技术架构,MPP集群负责数据处理和深度分析,Hadoop集群负责数据清洗转换和非结构化数据处理。这种架构能够高效处理海量数据,为打击电信诈骗提供自主可控的科技利器。
AI赋能:提升反诈精准度
AI技术的应用让反诈工作变得更加智能和精准。招联金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公司凭借金融科技优势,结合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精准触达,对可能被骗的用户及时进行反诈提醒与行为劝阻。据统计,2022年以来,招联金融成功识别并拦截电信诈骗损失金额高达7.7亿元。
马上消费金融则自主研发了反诈预警系统,通过网络核查、大数据分析、电话核实等手段,实现实时预警和源头拦截。这种智能化的反诈系统能够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有效防止诈骗行为的发生。
全球布局:Swift的AI反诈系统
在全球范围内,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正在引领反诈技术的创新。Swift将于2025年1月推出首个应用于反诈的人工智能系统,利用AI技术识别和检测异常交易,预计每年可节省数十亿美元的欺诈成本。
该系统将整合到Swift现有的支付控制服务中,采用异常检测技术,并与多家金融机构合作测试AI数据共享,以提升反诈能力。Swift的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技术的创新,更展现了全球合作在反诈领域的重要性。
应对新型诈骗:技术和意识双管齐下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诈骗手段也在不断升级。5G新通话、AI换脸、合成声音等新技术被不法分子用于诈骗,给防范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专家建议,公众在面对音视频通讯时要仔细观察细节,注意视频中的面部表情是否自然、嘴唇同步是否准确等。同时,要保持警惕,不轻易转账,不随意下载陌生人提供的软件,保护好个人敏感信息。
中国联通的反诈实践
作为电信运营商的代表,中国联通在反诈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联通反诈中心每日自动拨打8000多通诈骗预警热线电话,每月避免直接经济损失达7亿余元。
中心开发了35个涉诈新场景模型,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核验救济系统,并推出“联通安全管家”等服务,全方位提升反诈能力。同时,中国联通还注重公众教育,推出反诈剧场等科普活动,提高民众的防范意识。
展望未来:科技与意识双管齐下
随着大数据和AI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反诈工作将更加智能和高效。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技术只是手段,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同样重要。只有科技与意识双管齐下,我们才能真正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反诈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