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12家公司后,我走出盲目跳槽的陷阱
10年12家公司后,我走出盲目跳槽的陷阱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职场环境中,跳槽已成为许多职场人的常态。然而,频繁的跳槽并不一定意味着职业发展的成功。本文通过一位职场人士的亲身经历,揭示了盲目追求高薪和职位而忽视个人能力提升的职场陷阱,为正在职场中奋斗的年轻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都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二是踌躇满志。
我曾认为,自己是世界的大人物。
10年内我待过12家公司,涉足9个行业,做过不下10余种岗位。是打工人,也是创业者。(我还是共读会成员,是职业发展突破营2期的组长。)
我的职业生涯,到这个月正好10年。这10年,我一直在职场大丛林里横冲直撞,渴望大展拳脚,不停的换岗、跳槽,直到有一天发现——我没有路了。
毕业后毫无规划的2年,我换了5份工作
在其他孩子嚷着要做科学家、宇航员、工程师的时候,我妈还在为我要当忍者神龟而发愁。
大二的时候,我托关系去了一家不错的纸媒单位实习(后来的三叶草模型证明,这份工作很适合我),但我只有一个念头:我是大学生哎,国之栋梁!什么样的工作找不到?
得“益”于这个想法,我没积极争取留在实习的公司,而是来到了求职市场,寻找我的伯乐,渴望“指点江山、共图大业”。
现在看来,不知道是无知还是傲慢。
我先是去了家公关公司做AC(客户执行),做了3个月,跟了几个项目,觉得工作实在无趣,便离职了。
接着托朋友关系去了外资银行做销售,因为不喜欢跑储蓄拉存款,待了2个月就选择了离职。
之后去了市场营销公司做管培生,年轻气盛,和培训讲师发生误会,又与上级领导发生口角,仅3个月我又离职了。
后来再次听从家里安排,我去了国际物流公司做销售。但主管只追业绩不管客户死活的观念,让我难以接受;而我——客户满意度第一、业绩却垫底,也让主管不满。加之公司脏乱差的环境,半年后我又离职了。
就这样,在我毕业后意气风发的头两年,我“短、频、快”地换了5家公司,且是不同行业的工作。而我在工作中,但凡有看不惯,不喜欢,或者不习惯的,便选择离职。
正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也因此,我不仅错过了打基础、快速涨经验的学习成长期,也为未来颠沛流离的职业生涯埋下了伏笔。
什么才是成功?我只想要名利
工作而已,没了就接着找呗。但家里人看不下去了——我进了一家医院任职品牌会务。
这回倒是踏踏实实干了2年多,跟着领导和同事们学习,业务上开始能独当一面,甚至能协助总监安排工作事务了。恰逢此时,部门人员变动,中层职位出现了空缺。怎么看,都该是我去补缺。接下来就是——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桥段了。
然而公司却外聘了2位近乎0经验的同事进来,由我来负责带教。但他们的收入,高我两三番了。
这个局面点燃了我:我更熟悉公司业务,就算加薪,我的人员成本也比他们更低,为什么不考虑给我晋升或者加薪呢?
同时也引发了我的质疑:勤勤恳恳地努力,又有什么用?
恰好,我认识了一家互联网金融的老板,她愿意给我高薪及高层岗位。虽然行业完全不同,岗位也完全不同,但是带着赌气的情绪,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转岗转型到陌生的行业和岗位上。
从这时起我认定,无所谓行业或岗位,也不在乎打磨什么核心竞争力,只要能追寻到更高的待遇和职位,那就是职业生涯的成功。
人生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二是踌躇满志。我显然是后者。
至此,我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从互联网金融的培训总监,到互联网医疗的运营主管,再到海外医疗事业部负责人,甚至到后来与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网络科技公司,成了大家口中的二老板、小李总。
名片上的title越来越高,收入待遇越来越好。但我越来越不喜欢工作,总是缺少干劲,渐渐地竟不知道该如何做下去。
因为多年来,学的技能五花八门,却都是略懂皮毛,论实操甚至比不过一个小专员。
比如,我主张要做企业服务号来做品牌宣传,于是申请了账号来做推广。但自己又没文案的功底,也没新媒体运营的本事,最后服务号在我的指手画脚下,做成了个企业版的朋友圈。
这就像是为了快速地盖高楼,但地基不够扎实,墙也是东拼西凑。只要不经历风雨,看起来也是高耸入云的大楼。
但狂风总会来。
内忧外患,我的职业生涯还有救吗?
伴随着2020年的“大感冒”,大环境受到冲击,公司的业务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最终公司不得不选择原地解散。
直到某一天,我误打误撞找到了一份有趣的工作——4A广告公司的商业策划。我突然发现,原来工作是能够让人感到快乐的。
公司位于大商圈,上海超甲级办公楼,两条地铁交通便利,附近也有着很多美食;阿姨会定时清扫,所以办公室和厕所一直都很干净。
团队会一起头脑风暴客户的商业模式,互相锻打逻辑;做视觉化的PPT方案,是我特别擅长的;同事们各司其职,无须用“英雄主义”来覆盖别人的活;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拒绝内卷;上班友好,下班陌路,典型的社恐友好方式。
就在我以为自己即将迈上职业的康庄大道时,“大感冒”再次来袭。封控后不久,这份快乐的工作就因为部门撤编而宣告结束。然而,过去频繁的跳槽经历和散乱的岗位能力,曾经的成就和称谓,盲目高估自己的能力,导致我在求职市场中高不成低不就:大公司的高层岗位,我看中了却能力不够;执行层或者小公司,我又看不上。
本着搏一把的心态,我和朋友一合计,又一次开启了创业之旅。奇迹并没有出现,还是和之前一样,我们依旧没能搏赢。
这一次的危机彻底击溃了我,一系列的想法都充斥在脑海中。我无法想象,再过一个10年,我到底会做怎样的工作?我会去送外卖吗?我会去开滴滴吗?我究竟会有怎样的未来呢?
我尝试过几个法子:咨询身边的HR,甚至考取人力资源管理师,但都没能解决择业问题;找外部的职业规划辅导,寻求职业方向的答案,却被不专业的方式和天价辅导费吓退;甚至和身边朋友的沟通都变得毫无意义。
后来有一次,看到爱人在听古典老师的突破营课程,我厚着脸皮蹭听,一共五周的课程,我蹭了三周的课程(现状梳理、需求挖掘、优势挖掘),发现我“生病了”。
古典老师称为:“不知如何改进,于是换个环境”病。我不是不适合,而是不适应;岗位不是没价值,只是我不胜任。
其中的横向的对比,让我看清这一切:
• 我是否胜任这份工作,完全得心应手?这份工作中我是否已经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
• 我真的了解这家公司的发展机会吗?那些优秀同事发展路径如何?
• 那些承担更核心工作或位置更高的同事是如何做到的?
• 当我离开时,在这里的经历和人脉会是我的资源吗?
在课程中,用【成就事件表】、STAR法则去整理和描述了自己过往的成就事件,并透过事件,发掘并整合了蕴藏的优势能力。
结合【职业回馈公式】,复盘了过往生涯中满意与不满的部分,找到了自己离职的根因,并理清了现阶段我对职业的真实期待。同步应用三叶草模型),挖掘自己的兴趣,梳理动力价值观,结合能力,逐步勾勒出了自己心目中理想职业的模型。
于是根据这个理想职业模型,层层拆分,结合实际情况,终于筛选出自己的理想岗位,重新梳理我的简历。
在来到突破营之初,我怀揣着不安的情绪,抱着对于未来发展的迷茫。而现在的我,摆脱了那些迷茫与不安,对于未来的方向也有了坚定的方向。
现在我正处于积极的求职状态中,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达成所愿。
摆脱迷茫,开始探索自我的道路
最后,结合我这10年踩过的坑,以及在突破营所学,沉淀了3条感悟:
1、尽早开启自己的职业规划。
一定要尽早地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做一个清晰的规划,了解自己现下的需求与优势,制定适合当前阶段的发展策略,更有计划地去夯实基础和发展。
切记,自己是自己最好的产品经理,只有自己才能够给自己设计更美好的人生。
2、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热情。
工作中我们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主动找到情绪背后的原因,采取积极的行动去调优,让自己的三叶草转动起来,去找回自己的热情和内驱。
想换工作的时候,问问自己:新工作是否能带来最想要的价值?现在的工作是否已真的没有价值?因需制宜,如果真的发现更合适的职业机会,要努力抓住,满足自己对职业的期待。
3、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要清楚的明白,在现在的工作中,你最看重什么收益?你的工作抗风险吗?要反复打磨自己的优势和能力。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在将来能让我们更容易获得好的发展,同时也能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是我从无知到迷惑、再到寻找答案的自我反省故事,希望尽自己绵薄之力帮大家避坑,祝愿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纵观薪酬、发展和能量,不难看出三者的关系:
薪酬是个人价值的变现,发展是对未来价值的投资,而能量是保障,是持续输出价值的保证。
而糟糕的职业选择,往往是直接冲着薪酬去的。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那么,怎样才能更了解自己?外界有哪些更适合你的平台和岗位?如何找到长期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