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独玉:让“花儿”唱响世界的美国汉学家
苏独玉:让“花儿”唱响世界的美国汉学家
“花儿”是流传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独特民歌形式,被誉为“西北之魂”。美国汉学家苏独玉(Mary·Claire·Tuohy)是首位专攻“花儿学”的学者,她不仅将“花儿”研究推向国际学术舞台,更让这种独特的中国民间艺术形式为世界所知。
从音乐人类学到“花儿学”
苏独玉的学术之路始于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她在这里获得了音乐史学士和硕士学位。随后,她在印第安纳大学深造,取得了民俗学与音乐人类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1983年,苏独玉作为交换生来到中国南开大学留学,这成为她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在南开大学,苏独玉遇到了兰州大学民俗学家柯杨教授。在柯杨的建议下,苏独玉将研究方向锁定为中国西北民歌“花儿”。1984年,她首次前往宁夏进行田野调查,虽然这次“寻花”之旅因语言不通等原因未能如愿,但她并没有放弃。此后,苏独玉多次深入甘肃、青海、宁夏等地,与当地“花儿”歌手交流,考察“花儿”会实况。
“花儿”的独特魅力
“花儿”是一种即兴创作的山地高腔民歌,主要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等西北地区,涉及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蒙、土、裕固等多个民族。其艺术特色鲜明:
- 即兴创作:“花儿”歌手能够根据现场情境,即兴编词演唱,展现极强的创造力。
- 方言演唱:“花儿”多用当地方言演唱,其中包含大量隐语和借代,只有熟悉当地文化的人才能心领神会。
- 男女对唱:对唱是“花儿”最具表现力的形式之一,歌手们在对唱中展现智慧和才华。
- 比兴手法:“花儿”的歌词善于运用比兴,与《诗经·国风》的表现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术成果与国际推广
1988年,苏独玉完成了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纵想:论“花儿”、“花儿”会和“花儿”学术研究》的博士论文。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进一步打开,苏独玉获得了开展“花儿”研究的更好条件,她的研究活动得以全面深入展开,并完成了学术专著《被想象的中国传统:以“花儿”民歌、“花儿”会与“花儿”艺术为例》。通过扎实的民族志研究,苏独玉对中国西北地区的音乐生活进行了长期考察。从政策层面到具体表演细节,她深入阐释了“花儿”由中国西北的地区性民歌到被建构为中国传统艺术、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
苏独玉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开设了中国民俗文化课程,常在课堂上播放“花儿”录音,向来自各国的学生讲授“花儿”,深受学生喜爱。她还主持推介中国“花儿”民歌到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森民俗节,让更多西方民众了解了中国西北的这种民间歌谣。此外,她还不时推出自己的“花儿”民俗研究成果,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悠久历史:以西北‘花儿’民歌为例”“青海‘花儿’与我的文化研究”“民歌的搜集整理者及其民歌选集在传统的社会建构中的作用”等为题,在中国用中文讲课,获得一致好评。
“花儿”的传承与保护
近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花儿”的传承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 建立传承基地:多地设立“花儿”艺术团、传习所和保护传承基地。
- 校园教育:将“花儿”引入校园,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年轻一代的兴趣。
- 文化活动:定期举办“花儿会”、“花儿”艺术节和歌手大赛。
- 学术研究:组织编辑创作推出“花儿”研究著作、“花儿”演唱专辑、“花儿”剧目、“花儿”纪录片等成果,征集“花儿”文献史料。
如今,“花儿”已从西北山野走向世界舞台,成为展现中国多元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苏独玉作为“花儿学”的开拓者,不仅为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更为中外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