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钱币铜锈鉴定:真假识别与科学除锈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16:2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钱币铜锈鉴定:真假识别与科学除锈

古钱币鉴定是一门精细的学问,其中铜锈的识别更是关键环节。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铜锈的形成原理、真假铜锈的辨别方法,以及专业的除锈操作步骤,帮助您更好地鉴赏和保护古钱币。

一、铜锈概述

随着时间的推移,入土已久的古钱币上的锈片会逐渐增厚。有时,这些绿锈会板结成小粒或小块状的突起,质地坚硬,被称为“硬绿”。同时,地质条件也会影响铜锈的形成。在酸性土壤中,铜币的氧化程度会更为严重。北方地区由于雨水较少,铜锈往往坚硬而密实;而在南方潮湿环境中,铜锈则相对松散,多呈现出蓝、绿两种颜色。

五代周钱币的铜锈现象

在燥热的地气影响下,五代周钱币的铜锈会呈现红紫色,这种红锈常与绿锈交织在一起,被称作“红绿锈”。同时,还可能出现带黑色或灰白色的锈斑。偶尔,铜锈中会闪烁出如水银般的光泽,这被称为“水银古”。根据其底色的差异,铜锈可进一步分为黑、白、绿等多种类型。这些多样化的铜锈形态,都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逐渐形成的。同时,铜质的成分也在氧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掺杂了较多铅、铁的古钱币,即便入土时间不长,也会发生显著的氧化反应。

春秋时期的钱币,如田字空首布,若含有较多锡、镍,则不易生锈。宋、金时代的自铜钱便是明证,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光洁无锈。然而,清光绪、宣统的小钱却常满身铜锈,对比鲜明。过去,人们往往以为只有年代久远的铜器才能形成黑水银古,但馆藏的明万历年铜镜便是一个例外。因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认为年代久远的铜器氧化就一定严重,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鉴定古钱时,准确区分铜锈的真伪至关重要。因为高超的伪造者能以真钱为蓝本翻铸伪品,使得从文字上难以辨别真假,例如“天定通宝”伪钱与真钱的拓本几乎无异。这时,锈色和包浆等特征就成了关键鉴别点。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铜锈的分辨方法。伪造铜锈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手段:

  1. 将漆和颜料混合后涂抹在伪钱上,这种手法高超的伪造者甚至能做出以假乱真的效果,但时间久了,假锈便会剥落。

  2. 使用松香或胶水与颜料混合制作假锈,这种方法与第一种类似,但效果往往稍逊一筹。

  3. 将真实的铜锈粘附在伪品上,从而使其表面呈现出硬绿的色泽,这种方法往往能迷惑人眼,让人信以为真,稍不留意便可能上当受骗,特别是在铜器上的应用较多。

舜天元宝

  1. 将伪钱置于潮湿的土壤中,或存放在半干半湿的环境中,任其自然生锈。此法虽需时日,却能培养出真正的铜锈。但需注意,这种铜锈一经摩擦,便容易脱落,鉴定时务必细心观察。

  2. 将伪钱浸入醋中,并加入硫酸铜。这样产生的伪锈呈现鲜明的结晶状绿色,与自然铜锈有所区别。

  3. 将伪钱置入硫酸溶液中,短时间内便会生锈。但需警惕,硫酸会侵入铜钱上的小砂眼,形成小坑洞,犹如麻子一般,这种特征有助于识别伪钱。

嘉靖通宝

  1. 将极细的铜屑末与硝酸及颜料混合,涂抹于伪钱之上,所形成的铜锈较为牢固,但色泽与自然铜锈相比略显逊色。尽管制造假锈的方法层出不穷,但其中仍存在一些普遍规律。例如,红锈和水银锈往往无法通过土埋或药浸的方式获得,因此有些钱币历经千年寒暑却依然毫无锈迹。相反,清光绪和宣统时期的小钱币却往往铜锈斑驳。

战国货币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年代久远的铜器上才会出现黑水银古,然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万历年间的铜镜也展现出了这种特征。这启示我们,不能简单地以铜锈来判断铜器的年代,而是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细致分析。

三、假锈识别

尽管制作假锈的方法层出不穷,但其中仍存在一些共性。例如,红锈和水银锈通常无法通过土埋或药浸的方式仿造,因此,如果古钱上存在这两种锈迹,其可靠性相对较高。

相比之下,伪造的铜锈质地松散,缺乏真实感,轻轻一掐便可能脱落。而真正的铜锈则深入铜质之中,与铜质紧密相连,虽然薄如蝉翼,但却难以剔除。此外,严重氧化的铜器会产生硬绿锈迹,这也是判断古钱可靠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战国货币

伪造的硬绿锈迹往往容易剥落,若是在一枚古钱上,本应覆盖硬绿锈迹的地方却露出了铜质,那这枚钱币很可能是伪造的。这主要是因为,在取真钱翻砂铸造时,钱面凸起的硬绿部分会印在模具上,从而形成铜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古钱币在历史上一直受到人们的珍视,宋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伪造的钱币。如果这些宋、元、明时期的伪钱历经沧桑,入土至今已经严重氧化,甚至产生了硬绿锈迹,那么情况就又另当别论了。

货泉

伪造的硬绿锈迹往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一旦放入沸水中浸泡或用碱水洗刷,其假象便会立即暴露无遗。然而,这种方法并非首选,因为鉴定古钱币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在时间紧迫或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这种直接的方法或许能派上用场。

四、无锈古钱鉴别

无锈的古钱币鉴别相对复杂。例如,战国的印子金由于其高成色和不易氧化的特性,即使历经数千年仍能保持金光熠熠。在鉴定时,我们必须仔细研究其形制和文字特征,真品的文字往往透露出战国鉥印的独特韵味,且小块印子金四周还保留着切割的痕迹。

再如近代钱币,由于未经入土,大多无锈。这使得伪造者有了可乘之机,因此在鉴定时我们需更加注重文字的细节。

此外,还有一些古钱币并未入土或入土时间较短,因此表面无铜锈。然而,经过长时间的传世使用,这些古钱币的表面会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色泽,被称为“包浆”。在鉴定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考虑这种包浆的形成对古钱币整体状态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货币的包浆,真品呈现出古铜色或黑色,质地沉稳,而赝品则显得轻浮。随着年代的久远,包浆的颜色会逐渐加深,尽管它仅是极薄的一层,但在水中煮洗也不会脱落。相比之下,伪造的包浆往往是通过煤烟或油烟熏黑,再上蜡打光来制成的,这样的包浆一旦用开水洗刷,便会基本消失。

在解放前,一些收藏家特别偏爱无锈的熟坑钱币。他们通常会剔除新获取的生坑钱上的铜锈,然后将其置于竹叶袋中,每日以手摩擦,直至其原有的生机尽失,最终达到他们心目中“温润如玉”的效果。

宋代元丰通宝篆书

另外,有些人会对古钱进行人为处理。曾有一位南方的古钱收藏家,收到一枚嘉定珍宝大铁钱后,竟然用锉刀去除了边缘和穿孔内的多余铜质,再用油烟熏黑,使其变得面目全非。尽管这样的古钱仍属真品,但其外观已经与普通真钱大相径庭。

五、古钱锈色的辨识

在鉴别古钱时,除了观察其锈色外,还需注意铜质本身的颜色。例如,明中叶以前铸的钱币多采用青铜,带有红色,被称为“水红铜”;而到了明代后期,黄铜开始被用于铸钱。此外,清代新疆及福建的咸丰钱则采用红铜铸造。若发现宋代的黄铜钱,那将是一件非常值得研究的事情。

半两

然而,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由于古代炼铜技术的不完善,铜矿中可能混入其他金属成分,导致铸成的钱币呈现黄色。这种黄色铜钱并不总是铜锌合金(即黄铜),例如,南唐时期的唐国通宝、大唐通宝以及开元通宝大钱就呈现出金黄色的光泽。因此,仅凭铜质颜色来辨别真伪并不总是可靠的。

六、金属铸币的除锈方法

青铜古钱上的锈色通常应保持原状,因为多数为无害的碱式碳酸铜,质地坚硬。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古钱上的锈结成块或棒状,难以辨认,或遇到有害锈时,就需要进行除锈处理。

土锈是由土和钙镁盐混合而成,或是土与铜锈的混合物。除锈的步骤包括:首先在室内将古钱阴干,然后使用毛刷蘸水轻轻刷去钱币上的泥土,最后将其放入冰醋酸稀释液中浸泡。

洪武通宝

在浸泡约一个小时后,若古钱上的块状物开始散开,即可取出。随后,戴上医用胶皮手套,左手持钱,右手持毛刷,轻轻刷擦,直至钱文清晰可见。通常,无背文和纪号的古钱,其背面的铜锈可不必去除,以保留其出土时的部分特征。

除锈完成后,将古钱放入清水中彻底清洗,去除残留的溶液。之后,用柔软的毛巾或布轻轻抹干,再平铺在旧纸上自然晾干。

此外,过去有人尝试用醋浸泡来除锈,但这种方法效率较低,通常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才能略微溶解铜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采用其他更有效的方法。

以下介绍几种不同的除锈方法:

  1. 粉状锈:若浸泡法无效,可尝试用油泥围绕除锈部位,然后滴入浓醋酸使锈分解。接着用针尖剔除锈迹,用水刷净后,用氢氧化氨进行中和处理。

  2. 胎发锈:这是从古钱内部向外腐蚀的锈层,导致古钱钱身变厚。对于这种锈迹,通常采用封闭保护措施,不再进行除锈处理。

  3. 鎏金银钱:这类古钱一般不进行除锈处理。若确实需要除锈,则可采用15%的冰醋酸溶液或10%的硫酸溶液进行浸泡处理。

元代“至正之宝”

若在鎏金银钱上发现胎发锈,可尝试用毛笔蘸取5%的三甲树脂,轻轻涂抹二至三层,以实现封闭效果。

接下来,我们探讨铁钱的除锈方法。对于锈蚀程度较轻的铁钱,适当加热是一个有效手段,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铁锈自然剥落。但需注意,对于严重锈蚀的铁钱,冰醋酸溶液浸泡法和加热法并不适用。

针对需要特殊除锈的铁钱,可以考虑采用锌与苛性钠的电化还原法,或苛性钠液电解法进行处理。而对于特别名贵的铁钱,则推荐使用氢气炉还原法,以确保古钱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