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华珍贵文物回归篇——镐金古金银铜器博物馆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06:5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华珍贵文物回归篇——镐金古金银铜器博物馆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珍贵文物因各种原因流失海外,成为中华儿女心头的痛。如今,随着国力的增强和文物保护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文物得以回归祖国。位于西安大雁塔北广场的镐金古金银铜器博物馆,就是一个专门展示回归文物的博物馆,其馆藏的战汉错金银器更是古代金银铜器中的佼佼者。

陕西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经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文物资源非常丰富,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如果说文物遗产是人们的精神财富,那么陕西人生来就“富甲一方”。

西安的博物馆

据统计,仅西安市就有163座博物馆,藏品涵盖了历史文物、红色革命、自然科学、民俗文化、科学普及等40余种类型,承载着千年古都西安深厚的城市记忆。

在这座博物馆之城中,有一个熠熠生辉的博物馆坐落在大雁塔的北广场,它就是西安镐金古金银铜器博物馆。它以其珍贵的藏品与精致的展陈而使参观者驻足观赏、流连忘返,并发出由衷的感慨 :国宝回家了。西安镐金古金银铜器博物馆的独特魅力,就是展品均为回归文物,而其中的战汉错金银器则是古代金银铜器中的佼佼者。

数千载流离,盼早日回归

海外文物回流,简单来说就是将流失在国外的文物通过合法途径使其回归,焕发新的生机。这些文物的回归,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的归来,更是民族精神文化认同的显现,彰显了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尊崇与坚守。海外回归的文物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文化根脉,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载体。

近几年,有关海外文物回流的影视剧,用艺术的手法为我们科普了文物回流过程的艰辛,例如动画电影《逃离大英博物馆》,就讲述了一百多年前流落英国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在春节前夕苏醒,并因为思念祖国而踏上回国过年之旅,以及发生在旅途中的温馨故事。为进一步推动中法两国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传递流失文物回归的价值和意义,前不久中央电视总台央视CCTV-9也播出了两集纪录片《国宝回家》。

您是否期待过有一天真切地去欣赏这类回家了的文物,不但能了解它们的悠久历史、制作工艺、巧妙构思, 还能聆听它们千百年来颠沛流离的事?西安镐金古金银铜器博物馆,就可以满足你那颗深藏已久的追求探索的心。博物馆展厅入口处展出的三件藏品,就收录在李学勤先生编著的《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一书中。正因受李学勤先生的启发,博物馆创始人才有了将流失海外文物回归祖国的想法以及办博物馆的初衷。

“百科全书式”学者李学勤

李学勤(1933.3.28--2019.2.24),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在甲骨学、简帛学、青铜器及铭文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95年,李学勤、艾兰编著的《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北京:文物出版社),将流失在欧洲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瑞典等国家的200余件中国古代青铜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公布于世,引起了海内外学者及收藏家的关注。

饱览鎏金错彩的“奢侈品”

与大多数人去过的博物馆不同,镐金博物馆中的展品,基本都是从世界各地回流的文物,它们被陈列在展柜内,默默地诉说着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从弱到强的崛起历程。这里的文物以先秦到汉代时期的精美金银铜器为主,有近五百件。博物馆秉承“展示历史、传承文化、弘扬艺术”的宗旨,用文物自身独特的“语言”来讲述中国的历史文化。

博物馆的展厅一共有两层,分为“车马威仪、垂范后世”“器用华美、生活多姿”“腰间约束、衣饰侈丽”“惊羡海外、回归本土”四个单元,展品涉及车马器、兵器、生活器皿、装饰品、印鉴、货币等大类,涵盖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镐金博物馆,参观者不仅可以近距离观赏2000年前大国工匠的绝世之作,领略老祖宗们奢华精细的艺术追求,感受穿越千年的审美情趣,还可以追溯近代以来文物流转的踪迹。例如:它们是如何从瑞典、英国、卡塔尔、美国等国家流传,最终回到祖国的怀抱。

在参观传统的历史博物馆时,大家通过每件文物旁边标注的信息,能够还原与了解一些文物所在时期的时代背景、历史事件、相关人物等。但是在镐金博物馆,可能就会因为这个环节的缺失而感觉到无比的失望与痛心。由于这些文物是通过非正常手段流失出去的,且在世界各地辗转,所以几乎没有人对它们的出土地、出土时间等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仅能梳理出它的流经地,只能通过科技检测与形制分析来判断文物诞生的大致年代。希望随着更多文物的回流以及更广泛的考察与研究,能够逐步揭开这些回归文物的“身世”。

什么是“文物回归”?

文物回归是指将曾经因战争掠夺、盗掘盗凿、不正当贸易等非法和不道德的方式流失海外的文物,通过商业手段或国际合作的合法方式重新送回原属国。如: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购买交易等。其中,国外古玩拍卖无疑是重要途径之一。拍卖市场作为文物交易的重要平台,为收藏家和机构提供了合法购买并带回流失海外文物的机会。通过参与国际拍卖,我们可以将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珍贵文物重新聚拢,让它们回到祖国的怀抱。

金银器诉说的古代车马文化

在古代,车马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身份、权力、财富的象征。车马器作为附于马车和马上的各类型器物,不仅具有加固车辆、驾驭马匹的实用意义,还蕴含着丰富的装饰性和礼仪性。在镐金博物馆能见到西周时期的“鎏银铜车马饰”,一共有9件,由衡、轙(yǐ)、轭(è)组成,是保存较完整的一组车马饰。

“衡”是指车辕前端的横木,使拉车的马始终在一个水平线上前行;“轙”是安装在车衡上固定马缰绳的构件;“轭”则是驾车时套在马脖子上的曲状物,用来控制马在行走时的方向,并确保马之间的距离。展柜内陈列有数枚鎏金铜节约。你可知现代词汇中的“节约”这个词原来是古代车马器的一个部件。“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它同其他马具,如衔、镳、当卢、同泡等,作为颊带、项带、咽带、鼻带和额带的连接点来使用。其主要作用有:一是将马缰绳或皮条穿其而过,使缰绳和皮条连为一体,达到控制马的目的;二是使绳带更平整,不会让绳节或者金属在马的运动中磨坏马的皮肤。有了节约,马具中的绳带就不容易乱,互相之间分开,马跑起来不会被勒着。

作为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车辆上的金属零部件非常重要。镐金博物馆有8 组这样的展品构件,以错金银的工艺制造出云纹、变形鸟纹等,造型美观、工艺细腻、精致华丽。但这些构件具体是用在车辆的哪个部位,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鎏金与错金的工艺区别

鎏金银是先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然后将其均匀地涂抹在器物表面,再加热烘烤让水银慢慢蒸发掉,最后用压子磨压,使金层平整光亮,古代称作“涂金”。“花鎏”工艺是在器物表面部分鎏金,部分鎏银,形成黄与白的色彩辉映;亦有双色鎏金,即鎏金与鎏金银合金交叉施于器表,形成黄色与黄白色的微妙变化。错金银也称作“金银错”,是在铜器表面先做出凹槽形状的各种图案,然后将金丝、银丝或金泥、银泥填入其中,再用厝石或压子反复压磨,使其表面光滑平整,并与铜胎本体牢固地融为一体,形成花纹精美、色彩绚丽、神奇曼妙的装饰效果。

感受老祖宗们的精致生活

到了两汉时期,青铜器一改商周时期的神秘,不再“藏礼于器”,器皿的作用逐步向生活用品转变,更多的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博物馆二楼展示牌饰和配饰等用品,有盥洗梳妆、家居陈设、食器酒具。二楼入口处还有一处仿汉代宴饮游客体验区,我们完全可以亲手触摸1:1 复制的精美器具。你是想坐在漆木几案前摆出等待宴请的姿势,还是尝试用大气压强的原理,用汲酒器提出这杯美酒?

鎏金铜汲酒器整体呈竹节形,柄上端有两孔,下方荷蕾形,底部有一孔。使用方法是:首先将它垂直放入酒罐中,酒就会从底部的圆孔进入,空气由柄上的孔排出;而后用拇指压住柄上两孔将它提起,酒不会从底部圆孔洒落。将它移到另一个容器中松开拇指,酒便从底部圆孔流出。就这么一件小小的器物,足以见得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工匠就已经懂得了相当的物理知识。

金银诚可贵,铭文价更高。文物上的铭文,既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也能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镐金博物馆中,最吸睛的并非是金银交相辉映的工艺,而是传承了几千载,至今我们还能读懂的文字。

兵器展柜中有一支错金动物纹铜弩机,整器遍布错金动物纹,弩机牙部侧面的动物纹形似回首的鹿,望山处从上至下有猫头鹰、回首鹿、跃起的鹿等场景。器身阴刻14 字铭文,“南阳宛造四石弩匠工……二十一”,直观地证明自春秋时期就已经兴起的“物勒工名”制度。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制作中的各个环节都刻下这件弩机的归属、强度、人名、编号等信息,责任可以追溯到人,而这种问责制也恰好可以反映流水线生产的各个环节。

而在酒具单元陈列的“阳信家”铭鎏金银双耳铜锺上,歪歪扭扭的几行字:“陽信家铜锺,容一石,重四斤四两第三十五”,表明了这件铜器的归属、名称、容量、重量等信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