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50岁副教授被解聘:高校“非升即走”制度下的7大职业教训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07:0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50岁副教授被解聘:高校“非升即走”制度下的7大职业教训

一位50岁的985高校预聘副教授因未通过"非升即走"考核而被解聘,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本文以该案例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总结出7大教训,为即将步入或已经在高校任教的青年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2022年,一位50岁的985高校预聘副教授因未通过"非升即走"考核而被解聘。他在985高校工作了10年,虽然教学和科研都尽力而为,但最终还是没能通过6年的考核,不得不在半百之年重新找工作。

这一事件揭示了青年教师在高校职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本文将以这位前985高校副教授的经历为例,探讨其未能通过考核的原因,并总结出7大教训。

一、年龄:三年一茬,进高校要趁早

这位前985高校预聘副教授,本科毕业工作了6年,硕士毕业又工作了3年,博士毕业还做了2年博士后,40岁那年才成为985高校的一名讲师。相比那些30岁就当上讲师的年轻人,他可以说是"找回初心,中年追梦"。

明明知道年龄成了明显劣势,他却安慰自己:"错过那么多,现在更不用急。"这种不慌不忙、探索摸索的做事风格,似乎是天生的。所以在40岁之前,他还没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这种迷茫不清、分不清轻重的思维方式,也像是与生俱来的。

结果在50岁失业之际,他才突然意识到,过去十年好像做错了什么。青年教师成长周期大概三年为一个阶段。同样的条件,三年前能成功应聘,三年后却可能被拒绝;三年前能顺利晋升,三年后却可能被淘汰。

三毛说过,"成名要趁早"。对青年教师来说,入职和晋升也都得趁早。30岁入职,40岁前成为正教授,是相对顺利的个人发展。而50岁却被解雇失业,那可就算失败了。

二、规划:从入职那天就开始

入职后的青年教师要快速变成"文件高手",对教学、科研和晋升的相关文件要了如指掌,这样才能避免出现问题,比如教学事故,同时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晋升途径,比如绿色通道。

刚入职时,教学方面没有硬性要求,只要完成规定的工作量,不发生教学事故就没问题。要想晋升,主要看科研成果,特别是顶级期刊的科研成果,这可以说是晋升的关键。在高校评价体系中,科研成果主要包括论文、课题和奖项。对于讲师或助理教授来说,得奖和大奖的概率不大,即使跟着大佬团队得了奖,排名也可能靠后,对晋升帮助不大。所以,重点关注论文和课题。看论文要关注数量和级别;课题要关注数量和级别。

对于人文社科,论文要以CSSCI为基础,以顶级期刊为目标;课题要以省部级项目为基础,以国家社科基金青年或一般项目为目标。对于理工科,论文要以SCI二三区为基础,以顶级期刊为目标;课题要以省部级项目为基础,以面上项目为目标。

规划就是将晋升的基本条件细化到非升即走的6年期限中,为每一年和每一学期设定好任务目标。比如,这一年要做什么,这一学期写几篇论文,投几篇论文,投到哪些期刊,申请哪些项目,大概什么题目,中标概率是多少。然后根据教学进度和课题申请的时间节点,确定这个月要具体做什么,完成多少任务量。提前规划好,才能有备无患。

前985高校副教授的案例提醒我们,制定规划时要留出足够的机动时间,不要卡着考核时间点,也不要指望学校会体谅你,延后一年再考核。否则,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会让你毫无防备,你可能就是那第一只被砸死的海燕!

三、教学科研:适度燃烧和步步为营

年轻老师不要太拼教学。首先,这样会占用你搞科研的时间,导致科研成果少,晋升时会有短板。其次,做多了容易错,一年300节课的错误率肯定比一年100节课高,万一出现教学事故,谁也救不了你。晋升考核时,只要不出事,教学一般不会拖后腿。如果还能拿到教学竞赛奖、优质教材、优秀视频课等,那就更好了。但前提是你的"锦"要先有,才能添"花"。这个"锦"就是科研成果。

跟每学期固定的教学任务比,科研成果得自己主动去规划,目标明确,计划合理,同时要有松有紧。刚博士毕业的老师要想快速出科研成果,就得用好博士期间的学术积累,一边发表论文,一边申请课题。简单点说:就是一只鸡多吃,把博士期间的学问变成文章,投稿发表的同时,积极申请各级课题。

四、晋升:不要过度相信文件

在大学里,晋升是个重要的管理事项。人事部门会出一大堆文件,设定晋升步骤和准入标准,而且会时不时地发新文件补充和修改。但最后一句通常都是:"这个文件就由人事处来解释。"

你或许会觉得,这些晋升规则都是明文规定,看起来很公平。但关键是,解释权在人事处。如果不行,他们还能在每年晋升工作开始前突然发个新文件,加入新标准和新要求,让你防不胜防。

在大学里,各种晋升的事情会让你大吃一惊,同时又没办法。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规定写得清清楚楚,他们也在认真执行,但晋升标准有点奇特。另一种是,即使规定写得明明白白,人事处也能给出新解释。就像那个前985高校副教授,规定里明明写着可以延聘一年,但人事处就是不给这个机会,你也没办法。

所以,要想晋升顺利,就得像前面说的那样,做好规划,留出足够的弹性时间,以防万一。这样说不定还能抓住机会,符合新政策,一跃晋升成功。

五、晋升:不要过度依赖学院

在四篇吐槽帖子中,这位前985高校副教授最为愤懑的是:"我拿到了外审和(学院)教授会的全票,但却没有通过。能否拿到长聘完全是学校的一言堂,而参评教师只能是'碰运气',难道这就是清华的'严谨作风'?"

说这句话真是,死到临头也没搞清楚晋升的规则,反而过度依赖学院的支持,认为外审通过和院内全票就可以水到渠成、高枕无忧了。其实,在当前的科层体制下,学院只是执行学校下发的各种文件、完成学校下达的各种指标的基层单位。说到底,在学校层面上,绝大多数学院没有多少话语权,更多只能听命于人事处,还不用说更上面的校领导了。

其次,只要不是明显不符合条件,学院教授委员会投票一般不会故意为难教师的晋升申请,尤其是在非升即走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其中的原因包括,学院具体负责教师的管理和考核,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至少不看僧面看佛面,没有功劳有苦劳。这就使得:学院教授委员会一般都会高票通过教师的晋升申请,不是因为他真的非常优秀,而是因为如果投票出了差错,造成在学院层面就没有通过,那么所有的矛盾都会被留在学院里,而学院领导和参与投票的每位教授都将是这场踢人惨剧的"罪魁祸首"。

当一个伤害你的人就在你身边、与你朝夕相处时,你倾向于报复他;而当一个伤害你的人离你很远、还披着制度的外衣时,你倾向于原谅他。而为了避免出现双重惨剧,学院领导和投票教授们显然倾向于把矛盾上交。"我们全力支持你,至于你是否能够通过学校长聘委员会的评审,那就不是我们的事情了。出了差错,也是冤有头债有主,不要把怒气发泄在我们身上。"什么是逻辑?这就是逻辑!

六、晋升:不要相信学校投票会公平

现在,你从学院层面上升到了学校层面,要认清的现实是,晋升考核这种大事,外审和院内投票只是起步,真正的挑战是学校的长聘委员会。前面过了多少难关,都不能保证你最后能成功。首先,前面的难关可能都是专家和教授故意放的水。其次,学校在职称晋升评审上有自己的新想法。比如,晋升指标有限,故意压低今年的指标,只看重大论文、国家级课题和奖项,不打算发展某个学科,甚至让文科给理工科让道等。这些都会成为今年晋升评审的变数,提前告诉评审委员,让他们在操作时不留痕迹。

所以,你找再多先例也没用,因为都是别人的往事,对你没参考价值。干扰因素和学校考虑的因素太多,不是你能控制的,甚至不需要给你理由。你不能一个个问委员,为什么没投票给你,你哪点不符合长聘要求。即使你这么做,委员们也会说支持你,但最后你的得票可能还是没过半。在晋升竞争中,别指望别人的理解和帮助。除非你穿上了黄马褂,否则别想让别人手下留情。

七、转岗?不要想还有任何后路

得知没晋升后,前清华副教授想了两招。一是找校长聊聊,看能不能在聘用上有点转机;二是找相关部门,看看能不能改成行政岗位。照理说,985高校应该妥协一下,毕竟按照晋升规定,他完全可以再聘用一年再申请考核,人事处在这件事上有点疏忽。想想看,把他转到行政岗位或者教辅岗位,继续做学生工作,一是他本来就熟悉这行;二是多一个人也不多,行政岗位总能挤得进去;三是对于这位50岁的老兄,也算是个特殊的解决办法。

但没想到,学校一点都不给面子,不看他的功劳,也不看他的苦劳,直接把他踢走。这时候,我们得好好想想学校的工作逻辑了。你既然是教学科研岗位,那就得按照长聘轨制度来。这就意味着,如果通不过晋升考核,你就得走,不能以任何其他方式留下来,包括行政岗位或后勤岗位。不然的话,以后有人通不过晋升考核,也要求按照这个办法来,"他们都行,我怎么不行?""他们都能转岗,我为什么不能?"如果这样下去,那学校就成了废弃人才回收站了。想想看,现在开了这个先例,以后会有更多、更大的麻烦,还不如一次性踢走。我们按合同办事,合同之外别谈感情。另外,从6月通知解聘,到7月底办手续,一个多月的缓冲时间,学校一看你没什么大动作,还拖家带口,那就干脆做得绝一点,直接解聘,没有商量的余地。解聘后的校长谈话,也只是安慰一下,"你放心去吧!"50岁失业,就这么走了!

最后,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在职业生涯的初期,青年教师一定要以晋升职称为第一抓手,只有上了长聘,或者上了副教授,再来谈如何做好教学和服务工作。否则,你没有通过非升即走,被羞辱般地解聘辞退,再有能力干好教学也没有机会了啊!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