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观引领下的新型养老模式创新
积极老龄观引领下的新型养老模式创新
积极老龄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选择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97亿,占总人口的21.1%。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接近40%。面对如此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积极老龄观成为我国应对挑战的重要战略选择。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提出“积极老龄化”概念,将其定义为“优化健康、参与和安全机会的过程,以便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提高生活质量和福祉”。这一理念强调老年人应当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继续参与社会活动,维护和提升自身生活质量。
创新驱动:新型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在积极老龄观的引领下,各地积极探索新型养老模式,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实践。
智慧养老:科技赋能提升服务效能
智慧养老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新型养老模式。例如,北京市西城区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通过智能设备监测老人健康状况,提供紧急救援、生活照料等服务,有效缓解了年轻人的赡养压力。
社区养老: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
社区养老以社区为平台,融合居家、社区和机构多种照护形态,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服务。上海市长宁区打造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整合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助餐点等资源,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养老服务。
医养结合: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
医养结合模式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浙江省推出的“居家+社区机构+智慧养老”模式,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远程医疗等方式,让老年人在家中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
整合照护:多部门协同提供连续性服务
整合照护强调服务的协同性和连续性,通过多部门协作,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例如,北京市的街道(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建设,统筹辖区内的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服务连接和部门涉老信息互通,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政策引领: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为推动新型养老模式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则从供需适配、新业态发展等方面,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各地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创新养老服务模式。例如,广东省探索建立“家庭养老床位”制度,通过智能化改造和专业护理服务,让老年人在家中就能享受到机构化的照护服务。四川省则推进“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鼓励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提供服务,积累服务时间,未来可兑换相应的养老服务。
专家观点:积极老龄观与银发经济的良性互动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杜鹏教授指出,积极老龄观的核心是“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龄化、积极看待老年人以及积极看待老年人生活”。他认为,通过社会政策、社会服务、社会保障,可以使“变老”转为“享老”。
杜鹏教授还强调,银发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精准对接老年人的需求。例如,护理机器人的应用不仅减轻了护理人员的负担,也使老年人得到更及时有效的照顾。同时,老年教育、老年旅游等新兴业态的兴起,也为银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望未来: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积极老龄观和新型养老模式的推广,不仅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养老服务与医疗、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同时,我们也要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发挥余热。通过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受到有尊严、有质量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