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24道拐”抗战公路:从默默无闻到全国文保单位
贵州“24道拐”抗战公路:从默默无闻到全国文保单位
晴隆“24道拐”抗战公路,这条全长3.7公里、宽6米的盘山公路,不仅是二战期间国际援华物资的重要通道,更是中国抗战历史的重要见证。从鲜为人知到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条公路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承载着一段段难忘的历史记忆。
报纸上的标题《世界闻名的“24道拐”原来在贵州》刺痛了陈亚林的眼睛
2002年3月24日,《贵州都市报》转载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世界闻名的“24道拐”原来在贵州》。晴隆县摄影协会主席陈亚林在下班后买了一份报纸,看到这个标题后非常震惊。他不明白,“24道拐”在晴隆本地3岁孩子都知道的地方,为何让研究专家苦苦在云南寻找多年才发现原来在贵州?
陈亚林是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人,24道拐就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每到过年,当地的年轻人都要来这里逛一逛,也称得上是一种地方习俗。但就是这么一块亲近的地方,居然让学者戈叔亚整整找了8年之久。戈叔亚是云南人,也是滇西抗战史专家,他一直苦苦寻找“24道拐”在何处,这在当时却没有太多的档案记载,给他增加了不少难度。
知道这个故事的陈亚林恍然大悟,原来外界对自己熟悉的家乡根本不了解。陈亚林恰逢在当时的晴隆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他意识到自己做得还不够,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更多人了解“24道拐”,了解晴隆。
原来,那时候的晴隆还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安南,是昆明和贵阳之间的一个“宿站”。在大众眼中,误以为就在云南边境。过去也不过是个贫瘠、荒凉的小地方,并不出名。直到抗战的形势愈发紧张,西南公路成为战时交通的命脉,经过勘测,只有今天晴隆“24道拐”的位置最为适宜,于是在此处号召周围的市县凿出了这条曲曲折折的公路,始建于1935年夏天,1936年竣工通车,全长3.7公里,宽6米。二战期间,这条盘山公路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是国际援华物资到达中国大后方陆路交通网络中的重要路段,成为盟军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必经“24道拐”运送到战时陪都(重庆)及抗战一线。而在1941年5月,安南县名常与邻国法属殖民地安南(今越南)相混淆,贵州省政府决定取县城莲城镇西南晴隆山名作为县名,为作区分“安南”便成了“晴隆”。
为媒体采访讲解24道拐历史前世今生。晴隆县摄影协会主席 陈亚林摄
在考证晴隆“24道拐”的时候,陈亚林多次邀请重庆史迪威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牟之先教授、大学学者到晴隆考察调研抗战历史,寻访历史见证人(或掌握线索的人)50多名,抗战历史遗物10余件;编写调研资料40余份,研究撰写晴隆抗战历史方面论文5篇,行程数千公里。2005年初,他与邓茜合著书籍《24道拐——历史的弯道》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宣传“24道拐”的珍贵图书。2006年5月,国务院将晴隆“24道拐”抗战公路公布为全国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晴隆县组织2974人手持火炬徒步“24道拐”重走抗战公路,形成壮观的火炬长龙。晴隆县摄影协会主席 陈亚林摄
大型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在安南古城的拍摄现场。晴隆县摄影协会主席 陈亚林摄
10年前,有剧组来到此地拍摄电视剧《二十四道拐》,100天内完成40集的拍摄,陈亚林义务担任历史顾问,帮忙找取景地,还原抗战故事。为了还原真实场景,让观众在电视剧中更能贴近历史的模样。电视剧顺利播出的几年内,也为晴隆带来大量远方的客人,掀起了一股旅游热。
今天的晴隆24道拐,仍像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卧在晴隆山上。过去载装物资的军用车,今天载来旅游的观光车,静静地见证时代的变迁,保留珍贵的记忆。
本文原文来自《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