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耳致真菌感染,医生解析行业卫生风险
采耳致真菌感染,医生解析行业卫生风险
近日,一则“男子采耳后耳朵发霉”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武汉市民陆先生在体验采耳服务后,出现耳内奇痒、闷堵等症状,经医生检查发现其外耳道有大量灰白色痂皮,分泌物呈丝状或蘑菇状,确诊为真菌性外耳道炎。这一案例再次敲响了采耳店卫生安全的警钟。
采耳店卫生问题频发
近年来,采耳店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成为不少年轻人休闲放松的新去处。然而,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健康隐患。漳浦县医院五官科副主任医师刘衍波表示,因采耳导致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例屡见不鲜。武汉市第八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牛笛也指出,很多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都有采耳的经历。
采耳店的卫生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具消毒不彻底:虽然一些采耳店声称使用前会进行清洗和酒精消毒,但这种简单的消毒方式无法彻底杀灭真菌孢子。牛笛医生解释说,真菌有坚固的细胞壁,能够在低温条件下长期存活,传统的加热灭菌、紫外线灭菌都无法完全将其杀灭。
环境不卫生:部分采耳店为了节省成本,可能忽视了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增加了病菌传播的风险。
操作不规范:采耳师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操作不当,容易损伤耳道或鼓膜,造成感染。
专家:采耳存在诸多风险
专家普遍认为,采耳并非一种必要的保健方式,反而可能带来诸多风险。
损伤耳道:采耳师在操作过程中如果力度不当,可能会损伤耳道皮肤,导致感染。
感染风险:如果采耳工具消毒不彻底,很容易将真菌或细菌带入耳道,引发感染。
听力受损:严重的感染可能导致鼓膜穿孔,影响听力。
牛笛医生提醒:“正常人的耳道皮肤非常娇贵,不当采耳可能导致真菌感染。从医学上来说,绝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必要掏耳朵,除非耳道被耳屎堵住,导致听力下降、耳痛。”
采耳行业现状:野蛮生长与规范管理并存
《2024-2029年中国采耳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采耳市场规模大约为xx亿元,预计2029年将达到xx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xx%。在巨大的市场前景下,采耳行业呈现出野蛮生长与规范管理并存的态势。
一方面,市场上涌现了众多采耳品牌,如耳道、杨波采耳、竹雀古法采耳等,这些品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以耳道为例,该品牌主打“技术舒服、服务舒服、环境舒服”的3C标准,门店覆盖全国一二线城市,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杨波采耳则以诚信立本,用一流的技术和服务打造民族品牌。
另一方面,行业门槛较低,部分小作坊式的采耳店存在诸多隐患。牛笛医生指出:“采耳店的工具消毒情况令人担忧,很多店家所谓的‘一客一换’、酒精消毒并不能保证安全。”
如何安全采耳?
面对采耳店存在的卫生隐患,消费者应该如何选择和防范呢?
选择正规机构:优先选择有资质、口碑好的采耳品牌,可以通过查看评价和推荐来了解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关注卫生标准:在采耳前,要确认店铺的环境是否干净整洁,工具是否经过严格消毒。正规的医疗机构使用的医疗器械需要经过高温高压消毒,确保安全、彻底、有效消杀。
了解服务内容:在接受服务前,详细询问清理过程、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确保服务的专业性和安全性。
注意身体反应:如果在采耳过程中或之后感到不适,如耳道疼痛、分泌物增多、听力下降等,应立即停止服务并及时就医。
减少采耳频率:专家建议,如果没有明显的耳道堵塞感,不需要频繁采耳。过度采耳反而会破坏耳道的自我清洁机制,导致更多问题。
保持耳道干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耳道的干燥清洁,游完泳或者洗完澡后,要用棉签将停留在外耳道的水擦干。
采耳店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于健康和养生的重视,但同时也暴露出行业规范和卫生安全方面的诸多问题。作为消费者,我们需要提高警惕,理性对待采耳服务,选择正规机构,注重个人卫生,以保障自身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