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受宫刑后,司马迁以生命写就《史记》
遭受宫刑后,司马迁以生命写就《史记》
公元前9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军事失利,彻底改变了司马迁的命运。
这一年,汉武帝派李陵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李陵的部队在浚稽山遭遇匈奴主力,经过连日激战,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全军覆没。李陵本人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被迫投降。
消息传回长安,汉武帝震怒。满朝文武纷纷指责李陵叛国,只有司马迁站出来为他辩护。他认为李陵以少敌多,已经尽了全力,投降可能是权宜之计。但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被判处宫刑。
宫刑,这种令人发指的刑罚,不仅摧毁了司马迁的身体,更击碎了他的尊严。在那个视身体发肤为父母所赐、不可轻易毁伤的年代,宫刑是对一个男人最残酷的打击。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选择了忍受屈辱,活了下来,为的是完成一项伟大的使命——撰写《史记》。
在遭受宫刑后,司马迁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他却以惊人的毅力投入到《史记》的写作中。为了确保历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他不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还亲自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访问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和后代。他以严谨的态度,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
《史记》的写作过程充满了艰辛。司马迁不仅要克服身体的病痛,还要面对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他深知自己在写一部挑战当权者的历史著作,其中不乏对汉武帝及其政策的批评。但他坚持“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记录历史。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司马迁终于完成了这部空前绝后的史学巨著。《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开创了纪传体的史书体例,成为后世史书的典范。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充分肯定了其在史学和文学上的双重价值。
司马迁的选择,展现了一个史学家的良知和勇气。他用自己的生命和尊严,为后人留下了一部真实可信的历史记录。他的坚韧精神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