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4亿糖尿病患者说起:慢病防治需要更多医生科普
从1.4亿糖尿病患者说起:慢病防治需要更多医生科普
当前,我国面临多重疾病负担并存、多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开展多样化的慢性病防治宣传教育,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能力,已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迫切需要。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表示,党中央高度重视慢性病的防治工作,15个健康中国专项行动中有4个是针对慢性病的。她强调,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和能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静指出,中国政府一直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出台了诸多政策强调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和慢病防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她期待通过政府、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媒体等共同努力,面向全国居民传递更符合他们需求的科普内容,助力健康中国2030行动目标的早日实现。
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健康宣传员白岩松表示,做健康宣传员已近20年,他一直希望所有人都能尽量不得慢病或推迟得病时间,即便得了慢病,也能有效控制。他认为,健康知识的传播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确立很重要,医护工作者的参与更是举足轻重。
当前,我国有1.4亿糖尿病患者、3.3亿心血管疾病患者和1.2亿慢性肾脏病患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心肾三大慢病之间常常“相依相伴”,共病的发生发展给患者、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
多位医学专家呼吁,亟需更多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与到“全民科普”的行动中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郭立新教授指出,我们需要向糖尿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传递疾病早筛和糖心肾共病管理的科普知识,将专业的医学知识转换为公众“一听就懂,听后行动”的内容。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马长生教授表示,一个有行动价值的科普需兼具科学性、科普性和创新性,不仅要提升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更要提高他们早筛早诊的意识和疾病管理的依从性。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蔡广研教授强调,科普的核心是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来讲专业的疾病知识,希望有更多的医务工作者重视和参与医学科普工作,为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作出贡献。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