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事件后续:献血浆真会影响健康?
赵伟事件后续:献血浆真会影响健康?
近日,“山西一名19岁少年卖血浆16次后死亡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3月19日晚,山西省忻州市委宣传部官方微信公众号“首善忻府”对此事件通报:涉事企业忻州天坛生物单采血浆有限公司(下简称:忻州天坛生物)已停业整顿,配合调查。忻府区工作专班已进驻涉事企业,正在对该企业采集血浆的组织动员、健康征询、体格检查、血红蛋白检查等工作环节以及死者赵某献血浆有关情况进行认真调查核实,并将视调查核实结果依法做出相应处理。
3月20日,天坛生物发布公告回应,报道中提及的“最短献浆间隔天数为12天”为不实信息,忻州浆站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确保献血浆者两次献血浆间隔不少于14天。同时,经查询该名献血浆者年龄等基本信息及其实施献浆时相关体检资料,条件符合采浆要求。
据媒体报道,死者父亲赵志杰表示,根据献血浆票据推测,在去世前八个月内,儿子赵伟被忻州天坛生物连续抽采取血浆多达16次。其中,最短采取血浆的间隔天数为12天。他质疑该血浆站采用“拉人头”式宣传,诱骗刚入社会的孩子频繁“卖血”。
忻州天坛生物是否存在“拉人头”行为?是否存在违规超量、频繁采集血浆?抽采血浆与死亡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调查。
相关规定
我国制定的《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单采血浆站技术操作规程(2022年版)》《献血浆者须知(2021年版)》等政策法规,对血液制品全流程作出了严格规范和监管。
《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明确,单采血浆站必须使用单采血浆机械采集血浆,严禁手工采集血浆。每次采集供血浆者的血浆量不得超过580毫升(含抗凝剂溶液,以容积比换算质量比不超过600克)。
2021年9月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献血浆者须知(2021年版)》。其中提到,两次献血浆间隔不得少于14天,一年内累计献血浆次数不得超过24次。此外,对献血浆者体格检查和血液检测项目亦有明确要求。
专家观点
哈尔滨血液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表示,相关部门需要调查清楚血浆站在给死者采集血浆的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守了上述相关规定。另外,需要详细调查死者捐献血浆的时间间隔、采集血浆是否过量,以及血浆站在采集之前是否对献血者的身体进行了检查,另外,还要对死者的死亡原因要进行鉴定。
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教授、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邓勇表示,献血与献血浆不同。献血通常指的是全血捐献,即直接从静脉抽取血液的全部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献血浆则特指仅捐献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即血浆。在献血浆过程中,通过特定的设备分离出血浆,而将其他血液成分(如红细胞)返回给捐献者体内。
他称,此次涉事的是单采血浆站,单采血浆站通常是由企业设置,主要目的是采集用于制造血液制品的血浆。单采血浆站采集的血浆不能直接用于临床治疗,而是作为原料供应给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这些企业会进一步处理血浆,生产出各种血液制品,如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白蛋白等。
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裴瑞彤律师表示,根据《血液制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血浆站如果“过频过量采集血浆”,不仅是一种行政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犯罪”。
她表示,根据刑法第三百三十四条第二款,采集、供应血液、制作、供应血液制品事故罪,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采集、供应血液或者制作、供应血液制品的部门,不依照规定进行检测或者违背其他操作规定,造成危害他人身体健康后果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社会影响
这起事件引发了公众对献血浆安全性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许多人开始质疑献血浆是否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以及血浆站的管理和监督是否到位。
一些网友表示,虽然献血浆是一种利国利民的行为,但血浆站的不当宣传和管理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他们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血浆站的监管,确保献血浆者的健康和权益得到保障。
还有人指出,这起事件暴露了我国在献血浆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有偿献血浆的报酬金额和宣传手段缺乏明确限制,容易导致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而频繁献血浆,从而对健康造成影响。
建议呼吁
针对这起事件,专家和公众提出了以下建议:
- 加强血浆站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
- 对有偿献血浆的报酬金额和宣传手段进行必要限制,避免过度商业化
- 加大对献血浆知识的科普力度,提高公众对献血浆安全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填补现有制度漏洞,保障献血浆者的权益和健康
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们,献血浆是一项严肃的医疗行为,需要在科学、规范和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捐献血浆,利国、利民、利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