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萹蓄:传统功效与现代研究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03:0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萹蓄:传统功效与现代研究

萹蓄,又名扁蓄、残竹草等,是蓼科植物萹蓄的干燥地上部分。萹蓄性寒,味苦,具有清热利尿、利水渗湿、清热泻火、止痒、驱虫杀虫等多种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萹蓄还具有提升免疫力、防癌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作用。萹蓄主要产于河北、四川、吉林、山东、河南、浙江等地,夏季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根及杂质,晒干后即可入药。

萹蓄的传统功效

1. 清热利尿

萹蓄在古代医籍中展现出其独特的“清热利尿”功效,并延展至多种病症。其作用机理虽未被现代药理完全阐明,但历代医家记载中可见其应用之广泛。《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萹蓄“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已点出其清热解毒、杀虫的特性。浸淫指湿热下注之症,疥瘙疽痔则多与湿热蕴结有关,说明萹蓄能清泄体内湿热。此功效在后世医籍中得到进一步的佐证。《滇南本草》明确指出其“利小便。治五淋白浊,热淋,瘀精涩闭关窍”,说明萹蓄利尿作用显著,尤其针对因湿热导致的小便不利、排尿异常等症有良好效果,并能治疗男性泌尿系统相关问题。此外,它还能治疗女性因湿热导致的带下病症,如《滇南本草》所述“治妇人气郁,胃中湿热,或白带之症”。

《本草经集注》记载陶弘景用其治疗小儿蛔虫,反映出萹蓄的清热作用能杀虫,而《本草书名》引《药性论》则指出其能治丹石毒发冲目肿痛,及热肿,说明其清热解毒功效能外用内服,广泛应用于炎症。《本草纲目》更进一步将其功效拓展至霍乱和黄疸,霍乱多为湿热疫毒所致,黄疸则与肝胆湿热相关,均显示萹蓄清热利湿,并能作用于脏腑。综观各家医籍记载,萹蓄的“清热利尿”功效在古代医学中得到充分的验证,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出多方面的应用,成为治疗湿热相关疾病的一味重要药物。

2. 利水渗湿

萹蓄的利水渗湿功效在历代医籍中多有记载,其作用机理并非单纯利尿,而是涵括了多方面的渗湿作用。从古代医籍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窥见萹蓄利水渗湿的广泛应用。早在《神农本草经》中,便已记载其能治疗“浸淫、疥瘙疽痔”,这些病症都与湿邪相关,暗示萹蓄具备清除体内湿邪的能力。《本草经集注》则提到其可治疗小儿蛔虫,这与萹蓄能够排除体内寄生虫、净化肠道环境的渗湿作用相符。《滇南本草》更详细地描述了萹蓄的应用:“利小便。治五淋白浊,热淋,瘀精涩闭关窍,并治妇人气郁,胃中湿热,或白带之症。”这说明萹蓄可以治疗由湿热导致的泌尿系统疾病及妇科疾病,其利水渗湿功效不仅限于单纯利尿,而是能针对不同部位的湿邪进行疏导。《本草书名》(引《药性论》、《江西中药》)更指出其能治疗因湿热导致的目肿痛、肛门瘙痒,以及丹石毒引起的症候,再次展现其广泛的渗湿作用,并非仅作用于泌尿系统。《贵州民间方药集》中记载其能治小儿疳积、消臌胀,亦佐证了萹蓄能化解体内积聚的湿邪,改善脾胃功能。综观以上各家医籍,萹蓄的利水渗湿并非单一作用,而是通过清除体内湿邪,从而达到治疗多种疾病的效果,其作用机理值得现代药理学进一步探讨。

3. 清热泻火

萹蓄的清热泻火功效,古籍多有记载,并非单纯针对某一特定炎症,而是涵括了多方面作用。从古代医籍中,我们能窥见萹蓄清热泻火作用的多样性。例如,《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可治“浸淫、疥瘙疽痔”,这暗示着萹蓄能清泄湿热,针对由湿热引起的皮肤病灶,如湿疹、皮肤瘙痒等。《本草经集注》则提到其能治疗小儿蛔虫,这也说明萹蓄能清热解毒,驱除体内病邪。《滇南本草》更进一步阐述了萹蓄的清热利湿功效,指出其能“利小便,治五淋白浊,热淋,瘀精涩闭关窍”,说明萹蓄能清泄下焦湿热,改善泌尿系统相关疾病,如尿路感染、尿频、尿痛等。其还能治疗“妇人气郁,胃中湿热,或白带之症”,显示其在妇科炎症,尤其由湿热导致的疾病中也有疗效。其他典籍如《本草书名》也记载萹蓄能治“丹石毒发冲目肿痛”,以及“肛门作痒由于湿热者”,说明其清热解毒作用,并能有效处理局部炎症。《贵州民间方药集》中记载其能“治小儿疳积,消臌胀”,则反映了萹蓄清热泻火,兼具消积的作用。综上所述,萹蓄的清热泻火功效并非单一指向某一特定热证,而是体现在其广泛的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功效上,针对不同脏腑、不同症状的湿热、炎症,都能发挥作用。其药效在古代医家实践中得到不断验证,并在不同人群、不同病症中展现其价值。

4. 止痒

萹蓄,味苦性寒,历代医籍多有记载其药用价值,其中其止痒功效尤为值得关注。综观以上所列典籍,萹蓄止痒作用主要体现在治疗皮肤湿热瘙痒方面。《神农本草经》记载萹蓄“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浸淫”指湿疹一类的皮肤病,而“疥瘙疽痔”则明确指出其能治疗皮肤瘙痒及相关疾病。这说明古人很早就发现萹蓄具有治疗皮肤病,尤其是湿疹、瘙痒等症的功效。《江西中药》更直接指出萹蓄“治肛门作痒由于湿热者”,这进一步明确了萹蓄止痒功效的适用范围,即针对因湿热引起的肛门瘙痒。其他典籍虽未直接提及“止痒”,但其记载的功效可以推断其止痒作用的机理。例如,《滇南本草》提到萹蓄“利小便”,湿热下注是许多瘙痒症的成因,萹蓄利尿的功效能帮助排除体内湿热,从而减轻或消除瘙痒。《名医别录》记载其能“疗女子阴蚀”,虽然并非直接指止痒,但阴蚀多伴随炎症和瘙痒,由此也能侧面印证萹蓄具备一定的消炎止痒功效。《本草书名》中提及萹蓄能治“丹石毒发冲目肿痛,又敷热肿效”,其消肿止痛的功效,也间接说明其可能具有缓解因炎症引起的瘙痒的作用。总而言之,萹蓄止痒作用,主要针对湿热引起的皮肤瘙痒,其利尿、消炎等功效共同作用,达到止痒效果。

5. 驱虫杀虫

萹蓄的驱虫杀虫功效在古代医籍中多有记载,并非单纯针对某一类虫害,而是涵括较广的范围。最早的《神农本草经》便已记载萹蓄“杀三虫”,这“三虫”所指并未明确说明,但已奠定其驱虫功效的基础。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其作用对象及机理。《本草经集注》中,陶弘景明确指出萹蓄“煮汁与小儿饮,疗蛔虫有验”,说明其至少对蛔虫有效。这也间接说明萹蓄可能通过其利水消肿的功效,驱除寄生在肠道的虫体。此外,虽然《名医别录》记载萹蓄“疗女子阴蚀”,看似与驱虫无关,但部分妇科疾病与寄生虫感染相关,因此也不排除此处在“阴蚀”与虫害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典籍中虽然未直接提及萹蓄的驱虫功效,但其记载的功效,例如《贵州民间方药集》所述“治小儿疳积,消臌胀”,以及《滇南本草》提到的“治五淋白浊”,都间接说明其净化肠胃、排除体内湿热的功效。这些功效的达成,也能间接起到抑制虫害滋生的作用。综上所述,萹蓄的驱虫功效,并非单纯依靠某一特定成分直接杀死虫体,而是通过其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等多方面作用,改善体内环境,从而达到抑制虫害、辅助驱虫的目的。其作用机理值得现代药理学进一步探究。

萹蓄的现代功效

1. 提升免疫力

萹蓄含有多重增强免疫力的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等。这些成分可以调整、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抵抗力。研究发现,萹蓄中的生物碱可以促进白血球的产生和活性,帮助免疫细胞生长,增强免疫力。此外,萹蓄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特性,可以防止自由基产生,减缓衰老和疾病,同时提高免疫力。

2. 防癌抗肿瘤

萹蓄含有多重具有抗癌作用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等。这些成分具有抑制癌细胞增殖、抗氧化、调节免疫功能和抗血管生成等多重抗癌作用。因此,萹蓄可被用作预防癌症或抗击癌症的药物。

3. 抗菌抗病毒

萹蓄,中药名。药材味苦、性寒,具清热散瘀、杀菌抗炎之效。其有效成分含有多重生物碱和黄酮类等化合物,具有抗菌、消炎、杀菌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多重感染性疾病,如肺炎、喉炎、膀胱炎、皮肤感染等。此外,萹蓄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也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阻碍细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的进入,或抑制细菌或病毒的生长繁殖。

萹蓄的运用方法与用量

  •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杀虫 单用30-60g,鲜品捣汁饮50-100g。
  • 外用:适量,煎水洗,捣烂敷或捣汁搽。

萹蓄的炮制

去净杂质及根,洗净,润软,切段晒干。

注意事项及副作用

  1. 多服泄精气:过度服用萹蓄会损耗人体精气,导致疲劳、虚弱等症。
  2. 孕妇禁用:萹蓄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孕妇应避免使用。
  3. 乳母慎用:萹蓄具有利尿作用,长期使用可能会减少乳汁分泌,乳母应谨慎使用。
  4. 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萹蓄的利尿作用可能会加重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水电解质失衡,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 胃溃疡患者禁用:萹蓄的刺激性可能会加重胃溃疡患者的病情,应避免使用。

萹蓄可治疗的相关疾病

前列腺炎、霍乱、白带、排尿困难、湿疹、尿道炎、膀胱炎、慢性肾衰竭、肾及输尿管结石、前列腺增生、细菌性食物中毒、蛔虫病、肾盂肾炎、尿道脓伤、阴囊搔痒、上吐下泻、小便疼痛、皮肤颜色发黄、疳积、黄疸、疥癣、胆道蛔虫、肺炎、麻疹、荨麻疹、皮肤炎、病毒感染、腮腺炎。

萹蓄含有的化学成分

萹蓄甙(Avicularin)、槲皮甙(Quercitrin)、没食子酸(Gall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草酸(oxalic acid)、硅酸(Silicic acid)、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粘质(Mucilage)、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蔗糖(Sucrose)、槲皮素(Quercetin)、牡荆素(Vitexin)、异牡荆素(Isovitexin)、木犀草素(Luteolin)、鼠李素-3-半乳精甙(Rhamnetin-3-galactoside)、金丝桃甙(Hyperin)、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东莨菪素(Scopoletin)、阿魏酸(Ferulic acid)、芥子酸(Sinap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丁香酸(Syringic acid)、草木犀酸(Melilot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龙胆酸(Gentisic acid)、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对羟基苯乙酸(P-Hydroxyphenylacetic acid)、并没食子酸(Ellagic acid)、蛋氨酸(Methionine)、脯氨酸(Proline)、丝氨酸(serine)、苏氨酸(Threonine)、酪氨酸(tyros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胱氨酸(Cystine)、精氨酸(Arginine)、缬氨酸(Valine)、甘氨酸(Glycine)、亮氨酸(Leucine)、赖氨酸(Lys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色氨酸(Tryptophan)、水溶性多糖(Water-soluble polysaccharide)。

注意:以上所有信息仅供学术研究使用,任何医疗行为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