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文推进双碳,2023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超3.76亿吨
国务院发文推进双碳,2023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超3.76亿吨
202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设定了三阶段目标,标志着我国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方面迈进了关键一步。在这一背景下,资源再生循环利用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减碳效果
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源头减量、循环再生等管理措施,不仅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能促进资源充分利用和环境保护。例如,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等再生资源,通过回收加工再利用,可以替代原生资源,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我国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现状
近年来,我国资源再生循环利用产业快速发展。2023年,我国十大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3.76亿吨,同比增长1.5%;回收总额约为1.30万亿元。目前,全国建成回收网点约15万个,各类大型分拣中心约1800个。中国资源循环利用集团正在筹建中,计划组建资金300亿元,这将为我国资源再生循环利用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成功案例:吉利汽车的无废管理模式
吉利汽车集团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的全国首批“无废企业”典型案例,是汽车行业唯一入选企业。通过无废设计、无废制造、无废供应链及无废循环等方面的创新,成为行业标杆。
在“无废设计”方面,吉利从研发阶段就着力提升产品的可回收率,将绿色、低碳、无废、可持续等理念应用于产品设计,积极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提高循环材料使用比例,设计推出更多元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目前,吉利银河、中国星等产品的隔音垫、内饰板均大量使用可再生材料制造,车身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金属和塑料,使得产品可回收率提升至97%。规划到2025年,主要零部件中循环钢、铝、塑料添加比例将分别达到20%、30%、25%。
在“无废制造”方面,吉利以《无废工厂评价标准》持续开展无废评价和改进,以节水节电降危废为抓手,利用大数据实现大型用电设备的智能精准控制管理,引用伺服冲压工艺,免中涂、干式喷房加循环风工艺等先进技术,实施中水回用、水性清洗液自行利用、废胶回收再利用等措施,加速推进“无废工厂”建设与认证。目前吉利已认证有6家“无废”工厂,1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和3家零碳工厂。
在“无废供应链”方面,吉利实施供应链全生命周期管理,将“绿色低碳无废”作为供应链准入及定点重要审核项,并纳入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通过无废经验培训、赋能帮扶、共享资源与无废成果,引导供应链共享循环包装、减少废弃物产生,提升绿电使用比例,有效提升供应链的节能减排能力。目前已覆盖50%供应商使用循环无废包装,20%供应商积极参与废弃物管理。
此外,吉利还推动“无废循环”,成立循环制造中心,以循环经济为导向,从循环车、循环件、循环材料、电池回收、车辆再生五个模块,开展产品生命周期末端的无废管理,建立可持续的资源循环生态。目前,集团已建成3个报废车辆回收拆解点、12个报废汽车回收网点,56个电池回收网点。2024年,吉利已整备循环车1200余辆,2万余件循环件回流到后端市场。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我国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低值可回收物回收率低,2023年我国各类低值可回收物平均回收率约为26.6%,远低于主要再生资源75%以上的平均回收利用率。此外,技术创新不足、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的加强,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将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更大作用。例如,吉利汽车集团计划到2025年实现主要零部件中循环钢、铝、塑料添加比例分别达到20%、30%、25%,并继续推进“无废工厂”建设,为全产业链“无废”及可持续未来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