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圣誓言到日常粗话:透视伊丽莎白时期英国宫廷文化
从神圣誓言到日常粗话:透视伊丽莎白时期英国宫廷文化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英国宫廷,是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开放”场所。女王陛下不仅经常在来访特使面前大方地展示胸部和大腿,整个宫廷还盛行一种独特的“脏话文化”。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
从宗教誓言到日常粗话
在伊丽莎白一世之前,英国人最爱的就是发誓。国王登基要发誓,老百姓买菜也要发誓,法庭断案更是靠双方发誓加几个证人就能糊弄过去。但时间长了,问题就来了。发誓好用,滥用的人也多。有些人为了蝇头小利,张嘴就来,假誓言满天飞。结果,上帝的信誉被败坏了,教会的权威也下降了,整个社会也乱了套。
直到16世纪中后期,情况才开始变化。天主教神父们想了个办法,教大家一些特殊的宣誓技巧,就是嘴上说一套,心里想另一套。但这招儿没啥用。这时,文艺复兴来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了,不再盲目崇拜上帝。加上资本主义开始发展,人们更看重的是白纸黑字的合同,而不是口头上的誓言。所以,行政司法系统也跟着改革,不再把“发誓”当作主要依据了。
“誓言体系”的崩溃,意外地促成了英语脏话的诞生。那些原本神圣的宗教词汇,逐渐成了人们表达愤怒、不满,甚至是日常口头禅的脏话。以前是对上帝祈祷的词,现在变成了骂人的话,这转变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化。
脏话文化的独特表现
这一时期的脏话文化,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最有趣的是“飞诗骂人”(Flyting),通常是贵族,用最具创意、最恶毒的语言互喷,就像中世纪的说唱对决,只不过没有 beatbox,只有鲁特琴伴奏。你可以脑补下,两个穿着紧身裤的家伙,在国王面前用复杂的押韵脏话对骂,那就是“飞诗骂人”。
当时的戏剧也充满了这种语言游戏。剧作家们为了吸引眼球,无所不用其极。他们知道观众喜欢什么:性和屎尿屁。所以,剧本里塞满了荤段子和黄笑话,莎士比亚也是个中高手。有趣的是,当时的审查员只关注宗教誓言,完全忽略了那些满天飞的脏话。所以,脏话就肆无忌惮地发展起来了。
脏话背后的社会意义
这种“脏话文化”的兴起,反映了伊丽莎白时期英国社会的深刻变革。这一时期,英国正处于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关键时期。宗教改革后,世俗权力增强,但仍然受到神权制约。法治传统延续,“王在法下”的原则得到维护。这种独特的社会环境,为脏话文化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同时,这种现象也体现了语言的活力和变迁。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从宗教词汇到日常用语的转变,见证了从宗教信仰到世俗社会的转型。这种语言的变迁,也反映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进步。
结语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脏话文化”,虽然看似粗俗,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历史价值。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也体现了语言的活力。这种文化现象,为我们理解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