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认证: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医学奇迹
诺贝尔奖认证: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医学奇迹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消息震惊了世界,也为中国科学界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她的发现不仅为全球疟疾患者带来了福音,也标志着中国传统中医药在全球舞台上得到了权威的认可。
青蒿素的医学应用与全球影响
青蒿素是从黄花蒿中提取的强效抗疟药物,能够迅速减少疟疾患者血液中疟原虫的数量。世卫组织推荐将青蒿素综合疗法作为无并发症的恶性疟原虫疟疾以及对氯喹耐药的间日疟原虫疟疾的一线和二线治疗方案。青蒿素综合疗法将青蒿素衍生物(青蒿素衍生物包括青蒿琥酯、蒿甲醚和双氢青蒿素)与一种配对药物配伍使用。青蒿素化合物的作用是在治疗的前3天内减少寄生虫数量(减少寄生虫的生物量),而配对药物的作用是清除剩余寄生虫(治愈)。
疟疾是全球头号虫媒传染病,其中恶性疟的死亡率极高。2000年的统计表明,当年因疟疾死亡83.9万人。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极大降低了疟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共挽救了620万人生命。这一成绩归功于包括ACTs在内的疟疾防治综合措施。时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指出:“屠呦呦经过多年科学严谨的研究,创造性地发现并提纯青蒿素,开创了中草药治疗疟疾的新时代,为全球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带来了福音”。
青蒿素的研发过程
青蒿素的研发过程充满艰辛。1969年,国家“523”抗疟药物研究的任务下达到中医研究院,39岁的屠呦呦以西学中的背景、执着的责任担当和科学精神,成为中医研究院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的不二人选。她从本草研究入手,编撰了载有640种药物的《疟疾单秘验方集》等资料,其后进行300余次筛选实验,确定了以中药青蒿为主要研究方向。葛洪著作《肘后备急方》中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论述给屠呦呦带来启发,她创建了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在经历了几百次实验的失败后,1971年10月获得了对鼠疟抑制率达100%的标号为191号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这是青蒿素发现史中最为关键的一步。1972年11月,屠呦呦团队从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提纯得到有效单体—青蒿素。
那时科研条件比较差,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不畏艰辛和健康风险,夜以继日地工作。她们曾以多口民用水缸作为提取容器,在缺乏通风设备条件下接触大量有机溶剂。为使青蒿提取物尽快上临床,在初步动物安全性评价后,屠呦呦率先提出以身试药,团队成员争相参与。屠呦呦几度亲自深入海南疫区,进行临床疗效的验证。
当前面临的挑战
尽管青蒿素在治疗疟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青蒿素部分耐药现象已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和非洲部分地区出现。研究表明,疟原虫对青蒿素化合物产生的耐药机制只影响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周期的一个阶段:环状体阶段。因此,将延迟清除称为“部分耐药”更为恰当,以突出这一有时间限制和发育阶段特异性的特征。目前尚不清楚青蒿素部分耐药是否会进一步演变为影响寄生虫发育其他阶段的完全耐药。目前尚无对青蒿素“完全”耐药的报告。
世卫组织正在密切监测耐药性情况,并与各国合作应对这一挑战。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应对耐药性的措施包括改进对疗效和耐药性的监测,并努力消除疟疾。世卫组织与各国国家疟疾规划和伙伴合作,牵头制定了2015-2030年大湄公河次区域消除疟疾战略。
未来展望
青蒿素的发现不仅为全球疟疾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体现了中医药宝库是世界医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屠呦呦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开辟了新的途径。未来,随着对青蒿素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对耐药性问题的持续关注,青蒿素有望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屠呦呦曾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这一发现不仅推动了全球抗疟事业的发展,也激励了无数女性追求科学梦想。她的坚持与奉献精神被视为科研领域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