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幼童引争议,专家:权威型教养方式最佳
“教育”幼童引争议,专家:权威型教养方式最佳
近日,一段关于小女孩在飞机上被陌生女士"教育"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视频中,两名陌生女士因无法忍受一名一岁小女孩的哭闹声,竟将其从奶奶身边强行带走并关进厕所"教育"。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陌生人干预儿童行为的讨论,更凸显了家庭教育方式的重要性。
这一事件虽然极端,却折射出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和社交能力的深远影响。正如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肖龙海所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行为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近年来,"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这一话题在中国社交平台上备受关注,许多网友吐槽自己的父母缺乏健康的教育观念,甚至提出"如果做父母需要考试,大部分人是无法合格"的观点。
在此背景下,"与其改变孩子,不如改变自己"逐渐成为一些家长新的教育理念。"家长学校""父母培训班"等应运而生。这些培训班通过情境模拟、作业反馈等方式,帮助家长反思和理解自身行为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例如,课堂上会设定一个情景讨论:孩子玩手机怎么办?一位家长扮演"学习前"的自己,用发脾气、语言责骂的方式应对。另一位家长则扮演"学习后"的自己,平和地将手机交给孩子,并询问,"你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家长们首次以这种方式换位思考,不少人感慨道:"以前只顾着自己,根本没有体会到孩子的想法。"
这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专家认为,这体现了家庭教育观念的进步。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程方平教授指出,虽然中国的教育体系在不断发展,但在家庭与社会等教育的外部关系上,仍然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因此,中国政府多次倡导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融合,避免彼此对立。
那么,什么是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呢?苏州市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李卓尔老师提出了"懂、变、法、守"四字真经:
- 懂:家长要懂得青春期的典型表现和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 变:家长要转变自己的教养方式,成为帮助者、朋友、鼓励者和陪伴者。
- 法:家长要学会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方法,如控制情绪、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等。
- 守:家长要设立家规、家风和日常行为规范,守住家庭教育的底线。
研究表明,权威型教育方式最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这种教育方式既对孩子有高要求和高标准,又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参与孩子的人生规划,制定详细的标准和规则。奖罚分明,既有严厉的惩罚,也有丰富的奖励。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孩子通常有清晰的人生认知,责任心强,能力出众,性格自信,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较强的同理心。
相比之下,其他教育方式可能带来负面后果:
- 专断型:独裁、控制力强,缺乏同理心,可能导致孩子胆小、缺乏自信,社交能力较弱。
- 放纵型:对孩子几乎没有要求和约束,可能导致孩子缺乏自我约束力,行为散漫,缺乏责任感。
- 忽视型:对孩子的生活和成长漠不关心,可能导致孩子感到孤独和被遗弃,缺乏安全感。
科学育儿不仅需要正确的教育理念,还需要具体可行的方法。例如,在婴儿阶段,应避免一些不科学的传统做法,如把屎把尿、过早添加辅食等。同时,定期进行儿童保健检查,关注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在转奶阶段,应逐步混合喂养,选择适合宝宝的奶粉,如含有乳铁蛋白、HMO、OPN等成分的配方,以增强宝宝的免疫力和促进大脑发育。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如何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持续、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我们深信,家校携手同心、同向、同行,定能一路生花,让学子们圆梦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