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以产业结构优化引领高质量发展,前三季度GDP增5.7%
城阳:以产业结构优化引领高质量发展,前三季度GDP增5.7%
12月29日,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CR450动车组样车——CR450AF在北京正式发布。作为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的又一“力作”,该样车试验时速450公里,运营时速400公里,为目前全球最快高铁样车。
此前,9月24日,由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自主研制的中国首列氢能源智能城际动车组CINOVAH2在柏林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上正式发布。多款“首列”车型从城阳驶出,而这只是城阳产业变革的侧面。日益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布局和精心培育的特色产业正成为城阳区实体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支独大到四轮驱动
城阳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而闻名,目前全国55%的高铁、20%的地铁由城阳制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不仅为城阳带来了经济发展,还为城阳吸引了各种精英人才和优质企业。但是城阳也曾陷入长期依赖单一产业的窘境,伴随着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周期性变化,城阳经济发展也受到影响。不过城阳显然不满足于此。
2024年前三季度,城阳区生产总值达到1090.5亿元,增长5.7%,高于青岛市平均0.1个百分点,位居青岛市第4位,实现了进位赶超;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更是高达106.3亿元,位居青岛市第三,且税收占比达到了77.2%。
城阳经济飞速增长的背后是其对新兴产业的多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大胆优化。如今城阳重点打造“3+1”产业体系,产业结构由“一业独大”向“四轮驱动”加快迈进。
集成电路领域是城阳重点发力的新产业。物元半导体在城阳总投资110亿,建设了国内第一条3D晶圆堆叠技术路线的生产线,突破了12项核心技术。目前,该试验线已经量产,明年上半年生产线也将正式投产。城阳储能产业也在飞速发展,作为青岛市储能领域首个百亿级项目,鹏辉能源投资项目预计年底实现量产,满产后产值可达40亿。
低空经济也是城阳优化产业结构的新方向。城阳正在全力整合激活流亭机场积累下来的各类优势资源要素,加快建设辐射胶东半岛的低空试飞试验场,将流亭机场打造成飞向全国“低空经济”产业高地。目前,城阳已经布局了低空经济产业园,与民航总局航科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中大型、多任务载荷无人机惯性导航技术验证首飞。
不仅如此,在传统优势产业——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中,城阳也是喜报连连。今年,城阳又与中车集团开启了新一轮合作,中车时代电动汽车等7个项目落地,首个国家级轨道交通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获批,还入选了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省支柱型雁阵集群。
图片来源:摄图网
分领域看,城阳工业锚定“两翻番、一提升”目标,深入实施制造业强区三年行动计划,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位居青岛市第二的位置。服务业方面,城阳实施“三翻番、两突破”,规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3.3%,高于青岛市平均4.5个百分点。农业方面,城阳实施“三百工程”,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4.01%,位居全市第一。其中农文旅产业吸引游客增长70%,经营性收入过百万社区超过90%。
就质量而言,城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投资增长33.7%,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9.8%、10.2%,产业外资占比达到73%,251个重点项目年度投资率达98%,阿斯利康吸入气雾剂生产基地、中电科产业园、京东智造园、海尔大健康、科捷智能产业园等一批产业项目加快建设。
提速提质新动能
在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新兴产业过程中,城阳区在企业培育方面下足功夫。针对不同规模企业,城阳实施个性化、定制化政策。对于像在轨道交通、集成电路等领域的链主企业,城阳给予政策支持的同时要求发挥聚合带动效应。在8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中选树16家链主企业,它们享受专业团队服务和政策优惠礼包,承担着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的重任。而对于中小企业,也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其成长。为更好服务企业,城阳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揭牌。不仅如此,城阳发布了服务企业“一口进、一口出”工作机制,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基础上,打造有“人情味”的营商环境。今年前三季度,城阳新增市场主体3.49万户、占比青岛市17%。众多中小微企业如同“草根”般茁壮成长,成为实体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产业环境中,产业园区已成为推动企业成长和创新的重要平台。针对全区工业园“低、小、散、弱”的问题,城阳区采取老旧园区整体改造和新兴产业专业园区一体规划建设的策略。全力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园、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园等市级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同时带动优质食品产业园等区级专业园区的建设。借助城市更新与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城阳让低效用地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新兴产业的聚集高地。
就在12月28日,青岛交通产业促进与招商推介会暨青岛综合立体交通产业示范园(高新区)开园仪式举行。作为山东首个投产运营的交通产业园,开园后将围绕落实青岛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十条创新举措”、加快构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超前布局空天技术、海洋物联网等未来产业,打造协同创新的交通产业新生态,促进青岛交通运输智慧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以新质生产力加速推进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城阳铸强产业“筋骨”、赋能实体经济的进程中,科技创新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是城阳区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区内众多企业积极投入研发资源,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了鼓励企业创新,城阳区出台了《关于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助力企业扩容提质增效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对新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山东省“瞪羚”企业、青岛市“雏鹰”企业等,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奖励。目前,城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04%,高于全省、全市,作为青岛市唯一区市入选中国创新百强区,获批国家和省市科技扶持资金1.8亿元、实现翻番。另外,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青岛创新发展基地正式揭牌,康复大学去筹招生,海都科教园开工建设,城阳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重点实验室等超过400家。
城阳新兴产业发展成果丰硕,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0家,山东省“瞪羚”企业79家,青岛市“雏鹰”企业36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4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2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家750家,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企业122家,“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28家,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十个方面”持续保持青岛市领先。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培育新质生产力,城阳成功铸强产业“筋骨”,为实体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本文原文来自新浪网,原始发表时间为2024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