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十年,丹江口市的华丽蜕变
南水北调十年,丹江口市的华丽蜕变
202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十周年。作为这一世纪工程的核心水源区,湖北省丹江口市在过去十年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从移民安置区的蓬勃发展到居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丹江口市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水质保护成效显著
丹江口水库,这颗镶嵌在鄂西北的璀璨明珠,承载着北方人民的饮水之源。为了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丹江口市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末端严治,建立起体系化、系统性的节水护水爱水机制。监测数据显示,水库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II类以上,2023年更是达到了335天I类水质的优异成绩。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不仅让丹江口水库成为北方群众的“放心水”,更吸引了“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的频频现身。这种对水质要求极高的生物,成为了丹江口水库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最佳佐证。
水经济蓬勃发展,产业转型成效显著
优质的水资源,成为了丹江口市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在丹江口经济开发区水都工业园,农夫山泉、北冰洋汽水等头部饮料企业相继落户,华润怡宝、燕京啤酒等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据统计,2023年,丹江口市水经济产值突破140亿元,税收近10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水经济实现产值86.4亿元、税收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4%、26.7%。
更令人欣喜的是,水经济的发展正在向纵深推进。在武当云谷大数据中心,来自水库的深层冷水被用于为计算机降温,开创了“绿电+水冷+储能”新模式。湖北大学丹江口水环境保护与水经济发展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助力水经济高质量发展。
移民安置区焕发新生,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坝首第一村”蔡湾村,是丹江口市移民安置的生动缩影。在这里,白墙黛瓦的联排别墅错落有致,每户门前的小菜园绿意盎然。村委会旁的“幸福食堂”里,73岁的村民刘淑梅正准备用餐。“我能用积分兑换。”她所说的积分,来源于蔡湾村创新实施的积分制管理模式。村民通过保持房前屋后卫生、参加公益活动等方式获得积分,可在超市兑换日用品,60岁以上老年人还能在幸福食堂兑换就餐。
在北京对口协作资金的支持下,蔡湾村高标准打造了350亩的数字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园内,幼苗睡在“温床”上,蔬菜泡在“温泉”里,航天育种的西红柿采收期长达半年。高品质的有机蔬菜不仅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客人,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2023年,蔡湾村集体经济已达47万余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万余元。
居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在老旧小区改造的浪潮中,丹江口市大坝街道办事处跃进门社区拆除了困扰居民多年的楼道违建,让小区环境焕然一新。社区书记柯萍带领工作人员,逐户上门做思想工作,最终赢得了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如今,老人们可以扶着干净整洁的楼梯扶手安心上下楼,孩子们在小区里嬉戏玩耍,邻里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
在右岸翡翠城小区,业委会利用公共收益,为居民打造了新的休闲空间。新安装的休闲桌凳不仅美观实用,更成为了邻里交流的新去处。老人们可以在这里晒太阳、下棋、聊天,孩子们则在旁边嬉戏玩耍,社区的和谐氛围愈发浓厚。
展望未来:从“水都”到“强市”的跨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年,丹江口市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从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从移民安置区的蓬勃发展到居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这座“中国水都”正在向着“经济强市”的目标迈进。
展望未来,丹江口市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一步扩大水资源加工业规模,打造从源头活水、纯净水、功能饮料到食品加工的成熟产业链。同时,还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文旅融合等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一库清水”真正成为造福一方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