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北法”:人工智能如何颠覆法院办案?
“数智北法”:人工智能如何颠覆法院办案?
2024年1月9日,北京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年首场新闻通报会,正式发布“数智北法”智能应用平台的整体情况。作为首都法院推进司法数字化改革的重要成果,该平台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致力于提升审判效率、保障司法公正、优化诉讼服务。
“数智北法”:智能应用平台的三大创新应用
“数智北法”智能应用平台现阶段实现了12368智能机器人、智能审判辅助决策以及智能审判管理三项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为法官减轻了重复性和事务性的工作负担。这些应用不仅展示了平台如何运作,更揭示了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的优质司法服务。
12368智能机器人:诉讼服务热线应答效率显著提升
“您好,我是案件查询专职座席,很高兴为您服务,请按键输入当事人18位身份证号。”这是12368智能机器人面向当事人提供司法问答服务时的开场白。自平台上线以来,12368智能机器人已完成上万次智能应答,帮助当事人快速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提升了诉讼服务质量。具体数据显示,上线两个多月来,该机器人已作出联系法官智能应答45249次,案件查询智能应答34265次,诉讼咨询智能应答11779次,进一步助推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大模型智能审判监督:全方位保障司法公正
“大模型智能审判监督”应用通过大数据自动甄别异常线索,对法律适用的合规性进行风险评估。这一应用能够全方位保障司法公正,确保每个案件的审判程序都符合法律规定,法律适用恰当。
大模型智能辅助决策:法官办案质效显著提升
“大模型智能辅助决策”应用围绕案情分析、类案检索推荐、文书生成三方面,帮助法官在疑难复杂的证据材料中快速提取有效信息、精准定位法律法规、高效推动文书智能生成。通过科技赋能,这一应用显著提升了法官的办案效率和质量。
实际应用效果:数据说话,效率提升显著
“数智北法”平台的推出,不仅优化了诉讼服务,更在实际应用中展现了显著的效率提升。例如,智能审判辅助决策系统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帮助法官甄别审判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它通过对案件数据的自动分析,提示法官审判程序的合规性和法律适用的恰当性,确保司法公正。这一应用能够快速提取复杂证据中的关键信息,助力司法工作者在快速变化的法律环境中做出准确判断。
用户反馈:法官减负,群众满意
北京高院副院长孙玲玲表示,“数智北法”智能应用平台现阶段已实现12368智能机器人、智能审判辅助决策、智能审判管理三项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聚焦提高审判效率、提升办案质量、强化审判监督管理,力求将法官从重复性、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更多放在案情研判、规则适用等专业性工作中,最终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司法服务。
未来展望:构建“1+X”框架,持续深化司法改革
北京高院副院长安凤德在通报会上回顾了过去一年间的便民举措,进一步强调了“数智北法”平台在现代化司法改革中的重要角色。这些举措不仅显示出北京市法院在降低诉讼成本、提升办案效率方面的努力,还有助于增强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通过实施小额诉讼程序、开通涉民生案件的执行绿色通道等一系列创新措施,北京市法院在回应人民新期待的过程中,展现了科技赋能下的司法便民服务。
尽管“数智北法”平台的推出无疑是中国司法现代化的积极进展,但其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确保数据安全、保护当事人隐私,以及如何在新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继续维护司法独立性与公正性,都是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在未来发展中,北京法院或需建立更加严格的监管机制,确保技术的应用不偏离初衷,切实服务于提高司法效率和质量。
展望将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数智北法”平台的能力和应用场景将不断扩展。在推进司法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的同时,其他地区的法院也应借鉴北京法院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数字法院建设路径。最终,通过技术与人文的结合,实现更加公正、透明、高效的司法系统,为人民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法律服务。这不仅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社会对司法公平、正义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