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朱元璋的头号干将,如何善终?
徐达:朱元璋的头号干将,如何善终?
徐达,这位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凭借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忠诚,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在朱元璋大规模诛杀功臣的时代,他却能依靠大智慧善终,这背后的故事令人深思。
开国功臣,战功赫赫
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出身农家。他早年放牛为生,常遇春也是一介平民。他们都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心存同情,于是投身到反抗元朝的斗争当中。在红巾军中,他们很快以勇猛果敢而闻名。尤其是徐达,不仅胆识过人,而且在战略用兵上也具有独到之处。朱元璋看重他的才干,提拔他为统帅。而常遇春也以“常十万”之称勇冠三军,深受朱元璋倚重。
徐达主要负责平定华南地区的叛乱,他先后击败陈友谅和张士诚。这两人都自称王公,割据一方,阻碍朱元璋统一全国。而徐达以出众的统帅才能,很快就将他们消灭。常遇春则奉命北伐,一路击溃元朝残余势力。他深入北方,攻克大都,迫使元顺帝逃往漠北,至此结束了蒙古在中原近百年的统治。此后,常遇春又不断北伐,进一步削弱北元的势力,确保明朝的江山。
两人的功绩功不可没。徐达稳定了南方,打下统一基础;常遇春则一雪北伐之耻,夺回了元朝的都城。可以说,没有他们的战功,就没有明朝的诞生。
诛杀功臣,唯他独善
然而,就在明朝建立后,一场血腥的诛杀功臣运动悄然展开。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开始对开国功臣下手。李善长、冯胜等功臣相继被诛,就连常遇春也在壮年时英年早逝,让人不禁为徐达捏一把汗。
徐达之所以能善终,关键在于他的智慧和品德。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因此在功成名就后始终保持谦逊低调。每次战役胜利后,他总是将功劳归于部下,从不居功自傲。这种谦逊的态度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和好感。
忠诚与智慧
徐达的忠诚也是他得以善终的重要原因。早在朱元璋还是郭子兴手下小校尉时,徐达就选择了追随。当朱元璋遭上司孙德崖扣押时,是徐达挺身而出,自告奋勇“请以身代”,才换回了朱元璋。此举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也让两人的关系更加牢固。
1358年,朱元璋在攻打安庆的战斗中阵亡了自己的两个弟弟。他悲痛欲绝,整日晕倒在军帐之中。诸将见状,纷纷掉头就跑,只有徐达和汤和等几人坚守在他身边。徐达亲自护卫朱元璋,一路杀出重围。在最困难的时刻,他没有选择退缩。这份来之不易的兄弟情谊,成就了日后他们并肩作战的铁杆之情。
此后30年,徐达更加忠心耿耿,成为朱元璋麾下得力猛将。每每朱元璋遇到险阻,都是徐达冲锋陷阵,为他解围。可以说,没有徐达的倾力相助,朱元璋也很难有今日的帝王地位。
自律与谨慎
徐达的自律精神也让他在功臣中脱颖而出。他虽然身居高位,但始终保持俭朴的生活作风。朱元璋曾想赐给他一座豪华宅第,但他坚决推辞,不愿接受奢华馈赠。这种不贪图享乐、不居功自傲的态度,让朱元璋对他更加信任。
徐达还非常重视军纪,从不容许士兵烧杀抢掠。每次出征归来,他总是整肃军容,交出兵权。从不让军队为非作歹,也不允许自己难辞其咎。这让朱元璋常常感叹,可见徐达的用兵之道,是多么称得上完美。
徐达不仅严于军纪,还富于仁厚爱民之心。每每战后,他总关切敌军战俘和百姓的伤亡。对那些目不识丁、丧失家园的普通老百姓,他尤其怀有同情之心。一次,胡惟庸设计谋害徐达,事败后,徐达并未计较,反而体恤他的门卫。他认为效忠自己的下人也只是生计所迫,并不全然该受责难。这份宽厚仁慈的胸怀,让朱元璋由衷敬佩。
善终与评价
徐达最终在70岁高龄时善终,他的智慧和品德赢得了后人的广泛赞誉。他的一生,展现了忠诚、谦逊、自律的完美结合,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明史》所评价的那样:“徐达刚毅武勇,志气冲天,功勋卓著,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徐达的一生,活出了忠义仁义的真谛。正所谓存天理,灭人欲,方得安稳。他与朱元璋相濡以沫,一同创立空前伟业。人生最可贵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那份来之不易的高洁灵魂。这也是徐达留给后人,耳提面命的宝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