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孽债:5个西双版纳孩子的上海寻亲路》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29:3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孽债:5个西双版纳孩子的上海寻亲路》

01

一部反映时代变迁的力作

《孽债》是作家叶辛的代表作,由其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20集电视连续剧,于1995年在上海电视台首播。该剧由黄蜀芹担任总导演,以20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沈美霞、卢晓峰、梁思凡、安永辉、盛天华等5个在西双版纳出生的孩子,结伴到上海寻找自己亲生父母的故事。

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孽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现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成为了一部反映时代变迁的力作。

02

知青后代的寻亲之路

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沈美霞、卢晓峰、梁思凡、安永辉、盛天华等5个在西双版纳出生的孩子,结伴到上海寻找自己亲生父母。他们的父母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从上海到云南西双版纳插队落户的知青。按照当时形势,他们不得不准备一辈子扎根边疆。好在,知青们平时的农耕生活虽然艰苦,缺吃少穿,很少开荤吃肉,但西双版纳地处热带,还有水果等经济作物可供果腹,而婀娜多姿的傣族少女又漂亮多情,热情奔放。于是,有些知青就和当地青年结合(或知青之间由爱成亲)诞生了下一代。

七十年代后期,形势发生变化,随着知青返城浪潮,他们抛下亲生子女返回了上海。八十年代后期,被他们留在西双版纳的孩子们长大了,也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到上海来寻找他们。孩子们的到来,不啻是给他们业已平静的生活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搅得屋里厢落缸水混(上海俗语,家里弄得乱套了)。

在他们眼里,孩子是他们欠下的孽债,让他们头夹扁(焦头烂额)。当年,他们得知自己可以由边疆返回上海时,其激动的心情不亚于两千多年前正在牧羊的苏武,突然听到自己可以回归汉朝的消息时的感受——别妇抛雏在所不惜。回上海后,他们重新组织家庭。面对新配偶,他们选择了将过往埋在心底,希望那段历史成为自己人生的梦境,消散无踪。可孩子们的到来,让事实终于纸包不住火。

对于事实真相,比他们更加震惊的是他们的新配偶(妻子)。电视剧《孽债》展现了她们由惊愕、到愤怒、到委屈、到缓和、到理解、到接受的思想和情绪变化。黄蜀芹导演身为女性,有区别于男性导演的生理和心理习惯,更能感受女性角色在碰到这种事情后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她也曾说到拍电影的视角:如果把朝南的窗户比作男性视角的话,那么女性视角就是东窗。阳光首先从那里射入,从东窗看出去的园子和道路是侧面的,是另一个角度,却有着特定的敏感、妩媚、阴柔和特殊的力度、韧性。因此,她导演的作品带着鲜明的艺术个性,有她独特的风格和敏锐的观察力。她导演的《孽债》镜头沉稳,细致入微,没有特意追求感官刺激的紧张激烈,往往采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诉说、 吐露心曲。让人物向观众直接披露心声,与观众交流感情。剧中几个女性角色,包括上海好男人形象(具有女性的体贴细腻,又内敛坚韧)的代表——古道热肠的卢家伯伯和忍辱负重的沈若尘,等等,之所以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影响,既缘于演员们的精湛演技,也源于黄蜀芹导演的艺术理念和指导。

03

时代变迁中的社会矛盾

《孽债》通过知青后代寻亲的故事,折射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家庭责任与个人利益的冲突

剧中父亲为了弟弟的留学费用逼迫女儿许多多拿出30万元,甚至威胁将其卖到山沟,这种行为凸显了家庭内部因经济压力引发的责任分配不公和个人利益的牺牲。

亲情与道德的考验

面对家庭困境,许多多从最初的妥协到最后的反抗,展现了亲情与道德之间的挣扎。她的选择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个体在传统家庭伦理与现代价值观之间寻求平衡的普遍困境。

女性的独立意识觉醒

许多多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经济独立,并拒绝父母的不合理要求,这一过程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这不仅是她个人的成长,也折射出时代背景下女性追求平等权利的趋势。

社会阶层差异带来的矛盾

剧中的家庭矛盾背后隐藏着城乡差距、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这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加剧了人物间的冲突,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公平正义的思考。

04

艺术特色与社会影响

《孽债》的成功在于其全景式的平民社会描绘。黄蜀芹导演提倡“小题材抒发大感情”,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现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

该剧还反映了经济发展、人员流动对原有社会阶层、婚姻观念的冲击:丈夫(大款)找小三,妻子“外插花”,婚外恋,夫妻离异,青少年的教育(独生子女的骄纵,暴发户子女疏于管教,逃学、抽烟、早恋甚至犯罪),从云南边境流入的化学制品对社会的危害(天华先是知道麝香可以避孕,后又贩卖违禁烟,敲诈抢劫而被警察拘押),发廊妹(外来务工人员)的正规就业,冤假错案的纠正,等等社会问题。黄蜀芹将镜头对准这些社会问题中的平民百姓,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引起广大上海市民的心灵共鸣,得到观众的喜爱,该剧于1995年在上海电视台以沪语播映,创下了42.62%的超高收视率。后被多家省级电视台转播。

观众在观剧时,都希望该剧中的几个孩子在上海有一个比较满意的结局。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上海还承受不了大量外地人员的涌入(户口难办),按照政策导向,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们返回原地。于是在剧中,思凡在父亲家里住着也感到困窘,想要偷偷回去,可途中不慎摔断了腿,梁师母只得把自己陪嫁的红木家具卖掉,给他凑医疗费;楚楚可怜又乖巧懂事的沈美霞也跟着父母的好友回去了;卢晓峰的父亲洗

《孽债》不仅是一部反映知青后代寻亲故事的作品,更是一部记录时代变迁、展现社会矛盾、探讨人性困境的优秀作品。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现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为当代人提供了反思社会问题的视角。正如剧中主题曲《哪里有我的家》所唱:“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这是为什么?”这不仅是剧中人物的困惑,也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的共同疑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