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与常德市:校地合作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南大学与常德市:校地合作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日,常德市委书记罗毅君带队访问中南大学,与校长李建成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如何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方式加强校地合作,推动常德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此次访问不仅体现了双方的合作意愿,也为未来更多领域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飞地孵化器”:校地合作的新模式
中南大学与常德市的校地合作最具代表性的是“飞地孵化器”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在高校所在地建立孵化器,将科研成果与地方产业需求对接,实现资源互补。
位于常德市津市高新区的湖南天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该公司总经理卜立霞表示:“津市(长沙)飞地孵化器让我们了解到彭元东教授正在研究的项目与公司的主打产品合金软磁相契合,特别期待彭元东教授的科技成果在我们公司转化落地。”
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副教授彭元东带领团队攻关的高频用、高性能金属磁粉芯绝缘包覆技术,主要应用于5G基站、新能源充电桩等产品,可大幅降低充电过程中的损耗,提高能量转化效率。这一技术的成功转化,正是得益于“飞地孵化器”这一创新平台。
人才引进:为地方发展注入新动力
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积极与中南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提供优厚待遇和良好服务,吸引高学历人才落户。
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21年,他作为高学历人才被引进西洞庭管理区,在宸宇富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他享受每月3000元的生活补贴,并获得了5万元的高学历人才购房补贴。
据统计,3年来,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为310余名科技人才搭建了创新合作平台,帮助近120名人才解决了住房保障、职称评定、子女就学、家属就医等问题。通过建立高端智库、联合攻关、课题公开招标等方式,共引进各类人才2420人,发放各类人才补贴162.7万元。
产业合作: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南大学的专利成果在常德市相关企业的转化应用,为当地产业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以钟掘院士的航天特种材料技术为例,该技术在中创空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2023年营业收入已达12.09亿元。
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围绕轻工纺织、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有针对性地引育高精尖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目前,该区已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3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工业园先后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国家高新区西洞庭生物科技园等。
中南大学与常德市的校地合作模式,不仅推动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也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高校、企业和地方的多方共赢,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