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脸识别助重庆母亲找回被拐22年儿子
AI人脸识别助重庆母亲找回被拐22年儿子
2024年11月6日,对于重庆人钟书美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在杭州,她终于见到了被拐22年的儿子刘哲男。
22年前,2002年农历正月十六,对钟书美来说是灾难性的一天。当时,3岁的儿子刘哲男跟着外婆到深圳探亲。在路上遇到一个女人,祖孙俩被诱骗至东莞一家旅社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在当地一综合市场吃完早餐后,这名女子将刘哲男拐走。
“想都没想过的事情在我身上发生了,打乱了我原本平静幸福的生活。”钟书美回忆说,自从儿子丢失后,如何找到儿子就成为了她生活的目标和重心。她去做了DNA采血入库,几乎每天都“蹲守”在各大微信群、QQ群、寻亲网站、直播间,不断发帖寻找儿子,了解儿童拐卖相关信息。
2019年,亲戚在网上看到一个男孩寻找亲生父母的信息,提供的个人信息和刘哲男有点相似。于是,一家人满怀希望飞到汕头做了亲子鉴定,也和这名男孩建立了密切联系。过了一段时间,结果出来了——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很痛苦,一下子跌倒谷底的感觉。”
转机出现在2021年。钟书美看到了“申军良通过AI人脸识别技术找到儿子”的信息,也让她萌发了利用前沿科技,复刻儿子长大后模样进行比对的念头。同年,全国公安机关深入开展“团圆”行动,全力侦破拐卖儿童积案,全力缉捕拐卖儿童犯罪嫌疑人,全面查找失踪被拐儿童,成功侦破一批重大拐卖儿童积案,找回一大批历年失踪被拐儿童,行动取得重大战果。这也让钟书美有了更多信心。
今年中秋节前夕,好消息传来——警方排查到一个高度疑似的孩子。这一次,DNA比对成功了!
当真的见到儿子那一刻,她既激动,又辛酸。“儿子为什么这么瘦?是不是没吃好?没休息好?我把儿子带回去好好养养!”
“找到妈妈还是很开心的,感觉很恍惚。”刘哲男如今在义乌工作,他打算安排好工作后,希望能抽空多陪陪父母。
《等着我》:一档特殊的公益节目
《等着我》是央视综合频道的一档公益寻人节目,始于2014年,致力于帮助离散家庭团圆。节目通过讲述真实故事,如志愿军英雄的事迹,传递感动与希望。自开播以来,累计帮助了五千多位求助者、六百多个家庭实现了团圆梦。
然而,这档节目在2022年遭遇了一些争议。一些寻亲故事背后涉及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引发了观众的质疑,如被拐妇女的血泪史、家暴受害者被迫回家等。这些争议促使节目进行了改版,转型为讲述革命先烈故事的《国家荣光》。
团圆之后:被拐家庭面临的现实困境
然而,对于许多被拐家庭来说,团圆只是另一场“寻亲”的开始。以“梅姨案”为例,9个被拐家庭在孩子失而复得后,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境。
有的孩子选择不与亲生父母联系,如钟彬认亲后并未留下联系方式;有的孩子即使回家也难以融入原生家庭,如礼礼回家3年来很少叫“爸爸”“妈妈”;还有的家庭已经支离破碎,如杨佳鑫的父亲在孩子被拐两年后自杀,母亲改嫁。
这些故事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被拐儿童回家后,面临的不仅是亲情的重建,还有对过去创伤的处理,以及对未来的重新规划。这需要时间、耐心和专业的心理辅导。
反思与启示
《等着我》这类节目的存在,不仅是为了帮助家庭团圆,更是为了引发社会对儿童安全和反拐工作的重视。它提醒我们:
预防重于补救:加强儿童安全教育,提高公众对拐卖犯罪的警惕性。
科技助力寻亲:AI人脸识别、DNA比对等技术的发展为寻亲提供了新的可能。
关注心理健康:被拐儿童回家后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完善法律制度:加大对拐卖犯罪的打击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完善的寻亲和救助体系,为被拐家庭提供持续的支持。
“孩子们一定都会回家的!”这是许多寻亲家庭的共同信念。然而,这个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等着我》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不仅传递了希望,也唤醒了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更多失散家庭点亮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