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治理的新课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治理的新课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学校治理现代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相关调查显示,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部分学生存在自我接纳程度低、自卑心理严重、希望感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还可能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现状与挑战
数据显示,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自我接纳程度均呈下降趋势。2020年11月—12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931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初中生对自我的性格感到满意的比例,初一为43.8%,初二为38.2%,初三为40.0%;表示对自己的相貌和体型感到满意的比例,初一为38.0%,初二为30.3%,初三为31.5%。而且对学习的满意度更低,从初一到初三,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感到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8.9%、16.4%、17.7%,比例均不足两成。同样,高中生也存在自我接纳程度低的问题,且自我接纳程度也有所下降,2022年调查时高中生认为“有时觉得自己很没用”的描述与自己完全符合的比例为20.0%。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6.8个百分点。
此外,部分青少年还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研究发现,有超过一成的青少年自卑感较为严重。2020年11月—12月的调查中,有10.6%的中小学生肯定自己经常有“我觉得谁都比我强”的想法,其中,初一到初三学生肯定自己有“我觉得谁都比我强”想法的比例分别为11.7%、12.8%、15.9%,均超出了总样本比例。而且,这种自卑心理随着年级升高逐渐加重。
更令人担忧的是,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在中国的临床案例中,医生甚至发现了3岁、4岁的抑郁儿童。停学、休学已不是大惊小怪,让人不得不接受的是,跳楼或自杀年龄趋势也是在初一年龄段较多。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面对严峻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一些学校已经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例如,底特律公立学校通过实施TRAILS心理健康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在2022-2023学年,仅有23%的底特律公立学校学生表现出抑郁症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这一成功案例表明,通过科学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然而,整体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许多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经历了更高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少数族裔和性别少数群体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影响。根据乔治梅森大学的研究,尽管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中显著增加,但却有更多的学生选择不寻求帮助。这种现象在少数族裔和低收入群体中尤为明显,他们往往面临着更高的心理健康风险,但却难以获得必要的支持。
政策建议与未来方向
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专家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全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培养青少年合理作息、积极运动、理智用网等健康行为,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建立跨学科合作机制:整合心理健康服务与学业支持,为青少年提供多元化精准化的心理服务。
关注逆境经历的影响:研究显示,逆境经历(ACEs)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因此,需要特别关注经历过逆境的青少年,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干预。
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借鉴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建立科学的理论基础,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宣传推广,建立科学评估指标。
成功案例与经验分享
南京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的个案研讨经验值得借鉴。该中心通过专家团队的深度讨论,为每个个案提供精准的干预方案。张彩霞教授、关瑞华教授、雷雅儒教授等专家,通过严谨的研讨过程,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专业指导。
此外,一些专业机构也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针对学习困难的孩子,通过细致分析学习瓶颈,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面对焦虑和抑郁的青少年,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咨询等手段;对于有网瘾倾向的孩子,采取心理干预与家庭治疗相结合的综合策略。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学校治理现代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通过科学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然而,整体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需要特别关注经历过逆境的青少年,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