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俄罗斯料分类及质量
和田玉俄罗斯料分类及质量
和田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和田玉俄罗斯料的分类及质量评判标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珍贵玉石。
一、和田玉的命名
和田玉是一类玉石的总称,在国际上也被称为“软玉”,英文名“Nephrite”,该名称在国内等同于和田玉。作为一种高档玉石,传统意义上讲,和田玉指的是产于中国新疆和田地区的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要成分,具有纤维交织结构的集合体。
随着新疆和田地区玉石的开采,新疆和田地区和田玉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将其他产地的具有相同矿物成分和结构的玉石也归为和田玉,这一点在我国新颁布的国家标准GB/T 16552—2017《珠宝玉石 名称》中也有所体现。因此在鉴定结论中所指的和田玉已经不再具有产地意义,这就意味着消费者拿到配备和田玉鉴定证书的和田玉,并不一定产于新疆的和田地区,也有可能源于其他产区。
二、和田玉产地分布及其市场状况
我国市场上常见的和田玉包括了新疆和田地区、阿尔金山和玛纳斯地区所产和田玉,青海格尔木三岔河、大(小)灶火和野牛沟所产软玉,还有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所产和韩国春川所产软玉。其他产地产量较少,包括产于我国的岫岩老玉与河磨玉、花莲软玉,还有新西兰毛利软玉、加拿大软玉、巴基斯坦软玉,在我国市场上也时有出现。
当前市场上不同产地的和田玉在市场上共存,价值也相差甚远。从其价值判断上来看,新疆地区所产和田玉子料仍然是市场认可度最高的品种。其余产地和田玉品种在定价时,其价格一般要对标和田玉子料的价格。对于子料好坏的判断如:大小、净度、油性、致密度、颜色、糯性等也同样作为其他产地和田玉质量好坏的判别标准。根据不同的颜色和田玉可以分为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黄玉、糖玉、墨玉和翠青玉。不同颜色的和田玉产地价格排序有所区别,以和田玉白玉为例,同等品质的新疆所产和田玉子料价值最高,山料次之。而俄罗斯所产和田玉价格再次之,再次为青海所产和田玉。和田玉碧玉中俄料价值最高,其次为加拿大碧玉,巴基斯坦碧玉、我国新疆和田地区、玛纳斯地区所产碧玉则属于低端品种。这种情况的出现,大部分消费者转变了对于和田玉的认知,接受了新的和田玉定义。但部分消费者只认可新疆地区产的和田玉,认为其是“正宗”的和田玉。
三、和田玉俄罗斯料的现状
俄罗斯软玉,本文称为和田玉俄料,进入我国市场的时间较短,主要是作为新疆所产和田玉的替代品。俄料在1999年之前主要供应俄罗斯本国和欧洲国家,用以首饰制作,产量并不大。此后其进入中国市场,逐渐被国内市场接受。一方面市场的规范以及俄料的认可度提升,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俄罗斯和田玉趋于枯竭,开采成本增加,难度增大。这些共同的原因导致近来和田玉俄料价格高企。
俄罗斯料产于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地区。在贝加尔湖北岸伊尔库茨克州东萨彦岭地区,该地区主产碧玉,为超基性岩交代产物,多产于东萨彦岭东部区域蛇绿岩带蛇纹岩与白云质大理岩的接触带上。其碧玉颜色纯正、黑点少、油性好。贝加尔湖南岸的布里亚特共和国达克西姆和巴格达林地区,主产白玉,为中酸性岩浆与当地镁质碳酸盐交代产物,形态主要为透镜状。
和田玉俄料也分为山料、“山流水”料和子料几种产状。山料为原生矿,在贝加尔湖南岸布里亚特共和国乌兰乌德附近,在伊尔库茨克州则分布于东萨彦岭地区。“山流水”料一般分布于河流的上游地区,子料则分布于河流中下游的河床及河流阶地,南岸主要分布于维季姆河流域,北岸分布于安加拉河流域。
四、市场上俄料的品种
市场上的俄料因所产矿口不同而各具名称,如:“老坑料”“乌兰海碧玉”“粉青及鸭蛋青”“巴沙料”“俄白料”“俄黑皮料”“灰皮料”和“白皮料”等等,复杂难懂。
根据颜色,俄料可以分为多个系列,如白玉、碧玉等。其中白玉边缘还可能受产出环境的影响现糖色,而呈现糖白玉的特点。普通俄罗斯白玉油润度不足,白色过于刺眼,呈现一种僵白色。大部分俄料白玉致密程度不够,透过灯能看到明显米粥状花纹。质量较好的俄白料相较而言结构细腻,油润度好,质量上乘,其价格并不逊于新疆和田地区所产的子料。
(一)老坑和新坑俄料
根据开采坑口的早晚,也可以将俄料分为新坑和老坑两种。目前已经开采的俄料坑口约30多个,业界将1~8号坑口所产玉料称为“老坑料”,其余则称为“新坑料”。总体上讲,老坑俄料的品质好于新坑料,市场认可度也更高,以至于有些质量很好的新坑俄料也会以老坑料的名义出售。
(二)5号、7号矿碧玉
7号矿碧玉是和田玉俄料碧玉里面的极品,结构细腻,颜色分布自然均匀,无黑点或有少量呈现聚集状的黑点,容易加工,即使聚集状的黑点也容易进行巧色利用。黑点经矿物学测试为铬铁矿。5号矿碧玉颜色和品质与7号矿碧玉相差无几,但其内部并无黑点,而是褐色斑块,褐斑经矿物学测试为褐铁矿集合体。
(三)乌兰海碧玉
产于俄罗斯的乌兰海地区,又被称为“乌兰哈达碧玉”。结构细腻,油润度好,大部分里面有黑点。但是里面有一种碧玉颜色很鲜艳,呈现一种很明艳的嫩绿色,也被称为“苹果绿”。
“乌兰海”现在产量比较少,因而俄料的“苹果绿”在市场上并不是很流行,当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苹果绿碧玉源自于巴基斯坦碧玉中的部分具有该种颜色的碧玉。
(四)鸭蛋青和粉青
鸭蛋青料属于俄料碧玉的一种,颜色偏蓝、淡雅均匀,内部结构细腻均一,杂质少,逐渐从一种比较边缘的玉料成为一种高档玉料。鸭蛋青结构极细,灯下不见结构和杂质,颜色均一的极品被称为“粉青”。粉青料数量稀少,价格很高。
(五)巴沙料
以矿主巴沙命名的矿场所产的白玉被命名为“巴沙料”。属于新坑料,结构细腻,油润度较好,灯下几乎看不到结构,非常受欢迎。部分巴沙料被用来仿子料,从其外观上足以乱真,因而也被成为“仿子料之王”。
(六)俄子料
俄子料指产于俄罗斯贝加尔湖及周边河流里,经水流冲刷搬运形成的子料。具体到南岸主要指出产于维季姆河中游及其支流,这段河流主要出产白色俄子料。北岸发源于贝加尔湖的安加拉河流域则主产碧玉子料。我国市场上的俄子料主要为白玉。
五、俄料的鉴别
除了其中少部分仍用来仿制价格较高和高档和田玉白色子料之外,大部分俄料有自己消费群体和市场价值,不大用来充当其它产地的和田玉。但是俄料中的俄子料和巴沙料则经常用来充当新疆子料销售。
与新疆和田子料相比,俄子料皮更厚,原石形态更加不规则,裂多。打灯观察其结构发现比新疆和田玉子料结构粗,常可见明显的米粥状结构,如同新鲜解开的水萝卜一样的萝卜纹,油份不足,发干。巴沙料则需经过滚圆和做皮色,这种滚圆做出的形态不够自然,突出处常可见研磨痕迹,皮色浮于表面,颜色不自然,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颜色容易褪色,与子料有很大的不同。俄罗斯白料结构粗,“油份”不足,整体发干,缺少新疆和田玉的莹润感,有点白色蜡烛的质感。灯下一般可见明显的米粥状结构。其巴沙料既不似青海料的水透,也不似新疆料的厚重,稍显水嫩,鉴别时要更加注意。
俄罗斯碧玉以其油润度好,颜色鲜艳,内部杂质少,结构细腻赢得市场青睐。辨识度很高,一般不会用来仿其他产地的和田玉。但是要警惕市场上新出现的巴基斯坦碧玉,该碧玉多黑点、颜色发暗、结构较粗、质量一般、但产量大,其质量较好者常用来冒充俄罗斯碧玉而获取高价。一般而言,巴基斯坦碧玉颜色常呈团块状分布、无颜色过渡、黑点多、油润度不够,常显得比较水透。
六、俄料的价值评判
俄料进入中国之初,市场认可度和价值均较低,主要用来仿冒新疆产和田玉子料。碧玉早期开采价格较低,开采处于亏损状态。价格为1.5~5美元/千克,后涨至每千克10~20美元。伴随着消费者对俄料接受程度的升高,人们对俄料的价值逐渐认可,俄料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同时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开采资源储量越来越少,供需矛盾不断地推动俄料的价格上涨,其因而也具有了投资收藏价值。其价值判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确定产地
首先要确定和田玉真假,将和田玉与其他相似品种如玻璃、石英岩、岫玉和玉髓等相似品种相区分。如不确定可送检测机构出具鉴定证书。其次确定产地,确定玉石为俄罗斯所产和田玉。
(二)选择合适的器型
和田玉成品从其器型角度考虑,价值顺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块明料—可做手镯的大块明料切片—可做吊牌的大块明料切片—随形明料切片—手镯—无事牌—人物—随形杂件。如遇质量很好的玉石摆件价值也较高。
(三)玉质价值的评判
和田玉价值评判中,最需要重视的是结构,结构致密则各种性质度相对较好(结构可以通过侧上方45度角打灯判定)。其次是油润度,和田玉不能太干,有油脂感最好。再次要注意和田玉的颜色,纯正明艳,不灰不脏。颜色尽量均匀,如果不均匀,也应有渐变,避免杂乱。最后是和田玉的纯净度,质地尽量要求纯净,不能有裂和太多的杂质。即使有裂也要在不起眼的地方,简单加工即可去除。杂质要尽量少,如果有也以在边部为好。如杂质在玉石中部,应选尽量聚集,以便巧雕利用。
参考文献
[1] 叶舒宪.中外玉石神话比较研究——文明起源期“疯狂的石头”[J],贵州社会科学,2017(1):11-19.
[2] 张勇,魏然.俄罗斯玉石矿山之旅[OL].https://www.sohu.com/a/304092122_712275,2019-03-27.
[3] 张晓晖,吴瑞华,王乐燕.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软玉的岩石学特征研究[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1,3(1):12-17.
[4] 杨伯达.鬼玉考[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1:58-64.
[5] 袁淼.俄罗斯奥斯泊矿碧玉的宝石矿物学及颜色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6] GB/T 16552—2017,珠宝玉石 名称[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
[7] GB/T 38821—2020,和田玉鉴定与分类[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
[8] 刘国祥.兴隆洼文化玉器[J],中国宝石,2013,12(1):196-198.
[9] 凌潇潇,吴瑞华等.韩国透闪石玉特征综述[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9,11(3):19-21.
[10] 唐延龄,刘德权,周汝洪.和田玉的名称,文化,玉质和矿床类型之探讨[J],矿物岩石学杂志,2002,9(21):13-21.
[11] 李坤,王蓉,申晓萍.浅谈和田玉籽料的真伪鉴定[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9,28(4):416-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