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酥”滋味,姑苏城里餐一顿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25:5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酥”滋味,姑苏城里餐一顿

在苏州,流传着一首歌谣:“苏州小吃名堂多,味道香甜软糯酥”。苏州人对于美食小吃,更加注重精细和美感,即使一小块糕点,都是艺术的写照,街头巷尾比小桥流水更多的,恰是那经营着姑苏美味的一间间食肆,这些老店,没有很豪华的装修,但口味却非常“老道”。

姑苏味道——书院巷

书韵深院寻青影,书院巷因 “鹤山书院”,历经千年,依然书卷气十足。如果说,美景是一条小巷的外表,那么,美食就是一条小巷的灵魂。

“酥”滋味,自然要从一顿温暖的早餐开始。说起古城里开得最久最有名的蛋饼店,当然要去书院巷找寻。二十几年的光阴,把“小王蛋饼”变成了“老王蛋饼”,现场制作的油香酥脆却没有改变。

若是还想搭配点喝的,就去木缘新豆花店。洁白细腻的豆花加上各种顶料,红豆绵密软糯,绿豆凉爽沙甜,还有许多果酱款可以尝试。矮脚楼则是一家可以解锁馄饨一切吃法的老店,三鲜馄饨是店里的招牌,开洋、鲜肉、榨菜,给味蕾带来丰富满足的体验,皮薄底脆的秘制生煎也非常受欢迎。一口生煎包就一口馄饨汤,是另一种早餐的标配。

除了这些,书院巷还有苏州独一家的糕团店“明月楼”,16年如一日制作传统苏式糕团。如双酿团、薄荷糕、赤豆猪油糕等。当然,还有季节限定的炒肉团子,咬下去满口汤汁和鲜香,有着苏州人钟爱的姑苏味道。传统的苏式糕点,在香甜里寄托着对高兴、团圆等最淳朴的愿望。

江南古韵——定慧寺巷

西起凤凰街,东至官太尉桥。步入定慧寺巷,仿佛回到了旧时光里的姑苏。小巷仅宽10米,长度不足300米,却隐藏着千年的文化和历史。唐朝的寺、五代的桥、北宋的塔,石板路上铺陈的斑驳痕迹,都在诉说着岁月沧桑,巷子两旁的古老建筑,散发着浓浓的江南韵味。

罗汉院内的双塔犹如江南古韵的标签,建于北宋,二塔“外貌”一致,塔间仅距20米,塔前正殿遗址,初春腊梅环绕,三月白玉兰盛放,处处凝结着古人智慧的结晶。在双塔的脚下,江南水乡的温婉与千年的历史在这里交融。

到了冬天,不到300米的定慧寺巷便飘出了羊肉香,巷子里藏着三家羊肉老店,各具特色,且都受好评。兴奋羊肉老店的出品,没有膻味却有奶香味,羊肉鲜嫩不柴,羊汤味浓鲜香,在寒冷的天气里来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是身心的双重享受。两家“方圆食里”在这里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兼具了盒饭与小炒菜馆,从不使用预制菜,菜品新鲜且份量足,适合家人朋友日常小聚,是公认的百姓食堂。


纳口米线则是定慧寺巷网红饮食的代表。凉皮劲道,米线爽滑,从精心挑选的原料到手工制作的辅料,再到插画一般的创意丛林摆设,带来诚意满满的地道云南西双版纳风味,征服了苏州人的味蕾。提起定慧寺巷的王氏林记烧饼总店,印象里便是现炸的酥脆油条,松软适中的热乎大饼,小料丰富的咸香豆腐花。再加一块附近双塔市集里的海棠糕,便是一顿别有情调的中式下午茶。




百年烟火——西中市

东起皋桥,西至阊门,连接东中市。这里生活着很多年逾古稀的老人,有风格不一但历经百年的古老建筑,有吆喝的红顶人力三轮车,有锅气升腾的家常小馆,也有叱咤几十年的老店,街头巷尾,氤氲着独属于古城的烟火气,简单而又纯粹。

如果晚上不知道吃什么,或者想省力点,不妨来西中市逛逛。

在老陆稿荐来一碗苏式汤面,加点喜爱的熟食,简单但不单调。再特色一点,就去鼎盛鲜来份炖粉烫面饺和三鲜千张包。失传40年的传统美食,在这里又找到了归宿。炖粉烫面饺形状有点像煎饺,但是比一般的煎饺要大一号。皮很有韧劲,肉馅很鲜美,汤汁丰盈,肉软笋脆,吃起来层次非常丰富。


都说苏州人没有夜生活,但西中市这家全天营业的阊门姚记豆浆,点亮了姑苏夜。无论是甜豆浆还是咸豆浆,都能在这里吃够味儿。咸豆浆里放着酥软的油条、猪油渣、虾米、葱花,加一个“荷叶包美人”或一块糍饭糕,就是一顿有滋有味的宵夜了。熬最晚的夜,吃最健康的宵夜,似乎是独属于古城青年的“朋克养生”。徜徉于民国风情的建筑中,感受苏州城夜晚的喧嚣与寂静,仿佛时光也变得慢了。



这个“酥”年,在古城里找到的“酥”味,是舌尖上的滋味,是新老食客排队时的寒暄,是商家几十年不变的初心,也是苏州人精致生活方式里温暖人情味。

本文原文来自姑苏发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