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慈善+救助”新模式:创新实践与法治保障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42:4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慈善+救助”新模式:创新实践与法治保障

昆明市官渡区太和街道黄家庄社区的“治理合伙人”项目,近日在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评选中荣获“公益慈善专项奖”,成为云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案例。这一创新实践,正是近年来我国“慈善+救助”新模式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

01

“慈善+救助”:社会救助体系的创新突破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建立临时救助制度,以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这一政策的出台,为“慈善+救助”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制度基础。

“慈善+救助”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政府与慈善力量的有效衔接机制。正如韩振阳所指出的,这一模式通过建立信息互通、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三大机制,实现了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精准对接。同时,通过县级、镇街、村社三级矩阵的建设,打造了一个全覆盖的救助网络,确保了救助服务的精细化和精准化。

02

基层实践:从“治理合伙人”到“柒家”社工室

黄家庄社区的“治理合伙人”项目,正是这一模式在基层的具体实践。社区通过“强基+联建”、“精准+创新”、“融合+治理”的“3+”工作法,有效整合了各类社会资源,形成了多方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在具体实施中,社区创新性地打造了“柒家”社工室,包括社工“家”、助老“家”、共建“家”、共治“家”、爱心“家”、救助“家”、服务“家”七大功能模块。通过“四维一中心”工作法,以7个“家文化”为抓手,构建起一个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新型“五社联动”社区治理机制。

目前,该项目已服务辖区群众约5000余人,组建了一支专门的志愿者队伍,为高龄老人提供暖心服务,深受社区群众好评。

03

法治保障:新《慈善法》助力模式升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个人网络求助成为慈善救助的重要补充形式。据统计,仅“水滴筹”平台,自2016年上线至2023年底,就有约4.5亿用户向超过310万名患者捐赠626亿元。然而,这一新兴领域也暴露出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资金使用缺乏监管等问题。

2024年9月5日起施行的新《慈善法》,首次对个人求助进行了明确规定。其中第一百二十四条指出,个人因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时,可以通过向社会发布求助信息进行个人求助。同时,强调求助人和信息发布人应对信息真实性负责,不得通过虚构、隐瞒事实等方式骗取救助。

新法还对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平台需经国务院民政部门指定,并承担信息查验与公开义务。这一系列规定,为“慈善+救助”模式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04

展望未来:构建更加完善的救助体系

“慈善+救助”模式的创新实践,不仅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更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然而,这一模式的完善和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1. 信息共享机制有待完善:如何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实现政府部门与慈善组织之间的信息共享,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需加强:目前,许多基层社会组织仍存在专业能力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影响了救助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 法律法规体系需进一步完善:虽然新《慈善法》填补了个人求助的法律空白,但相关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仍有待完善。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慈善+救助”模式:

  •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全国统一的救助信息平台,实现资源的精准对接;
  • 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提升其专业能力;
  •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为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慈善+救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体现了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它不仅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生活困境,更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注入了新的动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