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率40年新低,学区房市场现拐点
结婚率40年新低,学区房市场现拐点
学区房市场的现状与转折
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量创下40年以来的新低。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仅为474.7万对,比去年同期减少了93.4万对。这一数据反映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结婚或者晚结婚。
结婚率的持续下跌,直接导致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有专家预测,到2035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人数将比2020年减少约3000万,这意味着每年将减少约200万名小学生和初中生。
人口结构的变化,正在深刻影响学区房市场。在一些地方,已经能明显感受到人口减少所带来的压力。不少补习班因为生源不足而不得不缩小规模,幼儿园也出现招生不足的情况,一些公办幼儿园甚至取消了户籍限制,但招生情况仍不如以前。
学区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14年,当时教育部出台政策,要求中小学百分之百就近入学,这一政策将学区房推到了风口浪尖。再加上80后婴儿潮和2015年二胎政策的影响,学区房的需求越来越大,价格也跟着一路水涨船高。到了2022年,学龄前儿童人数达到历史高点,学区房价格更是涨得离谱。
然而,这一切在近几年悄然发生了变化。学区房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有观点认为学区房可能面临消失的命运。
学区房市场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机制
学区房市场的变化,不仅影响着房地产市场,更牵动着整个地方经济的神经。一个明显的现象是,高房价与低结婚率、低生育率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
房价不断上涨,生活压力增大,许多年轻人选择推迟结婚或不生育。而结婚率和生育率的下降,又进一步减少了学龄人口,导致学区房需求减少,价格下跌。这种负循环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更为重要的是,学区房价格的上涨对政府收入没有直接的好处。政府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是新房销售带来的土地出让金。学校和地方政府并没有从学区房价格的上涨中获利。这与欧美国家的学区房情况大不一样。在欧美,学区房是通过房产税来为学校提供资金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均衡机制。房价越高,交的房产税就越多,学校能拿到的钱也就越多,学校建设自然就越好。
这种负循环效应,不仅影响了家庭的消费能力,也降低了经济活力。新生儿减少的同时,老龄化却越来越严重,养老成为一个大问题。消费下降,经济不景气,大家挣钱就更难了,挣不到钱,就更不敢结婚生孩子了,这就像一个怪圈,怎么也跳不出来。
政策改革与未来展望
面对学区房市场的新变化,各地纷纷出台改革措施。以北京为例,2024年各区入学政策总体保持稳定,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在以登记入学为主的基础上,结合人口变化等情况,继续执行六年一学位、新购房多校划片等政策。
海淀区进一步完善入学方式,2024年继续实施新建校多校划片的政策,通过电脑派位的方式招收新生。石景山区推进新建小区实施多校划片入学方式,2024年,该区共有4个新投入使用小区,将在对应学区实施多校划片计算机派位入学。
这些政策的出台,旨在抑制学区房的热炒,缓解教育资源紧张的问题,促进教育公平。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学区房问题,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改革。
未来,我们需要更多有效的政策措施来打破当前的僵局。在房地产调控上,可以探索新的模式,既能让房子回归居住的本质,又能避免对经济造成过大的冲击。在鼓励生育方面,除了现有的政策,是不是还能有更多的福利措施来减轻家庭的养育负担,让年轻人敢生、愿意生。在教育资源分配上,能不能打破学区的限制,让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化,这样就不会让学区房成为教育资源分配的唯一衡量标准了。
尽管政府出台了13项措施来支持生育,可这效果还得等时间来验证。毕竟生不生,和现在的经济大环境相关,单纯想靠一些奖励来刺激生育,恐怕有点难。
那未来该怎么办呢?我们需要更多有效的政策措施来打破这个僵局。比如说,在房地产调控上,是不是可以探索一些新的模式,既能让房子回归居住的本质,又能避免对经济造成过大的冲击。在鼓励生育方面,除了现有的政策,是不是还能有更多的福利措施来减轻家庭的养育负担,让年轻人敢生、愿意生。在教育资源分配上,能不能打破学区的限制,让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化,这样就不会让学区房成为教育资源分配的唯一衡量标准了。
至于学区房价格会不会跌,有道是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对一部分地区来说,学生都要没了,学区房价格还能持久坚挺的理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