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传播与政府扶持并举,皮影戏探索传承新路径
数字化传播与政府扶持并举,皮影戏探索传承新路径
皮影戏,这门始于西汉、盛于清代的传统艺术,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数字化娱乐盛行的今天,如何让这门古老的戏曲艺术焕发新生,成为摆在传承人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将聚焦辽南皮影戏和济南皮影戏,探讨这两个流派在现代创新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
辽南皮影戏: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辽南皮影戏,又称盖州皮影戏,流传于辽宁省盖州地区的岫岩、海城、大石桥、瓦房店、庄河等地。辽南皮影戏起源于明末清初,至清末民初臻于完善。盖州艺人以驴皮为原料,将之刮薄至透明的程度,用来雕刻人物,制成工艺精美、造型独特的皮影形象。
在创新道路上,辽南皮影戏展现了惊人的创造力。第五代传承人林世敏带领团队,通过改良人物造型,创作了小猪佩奇、钢铁侠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新皮影人物。在音乐方面,他们突破传统,融入钢琴、小提琴、古筝等多种乐器,让传统音乐焕发新活力。此外,还加入了一些网络热词,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吸引年轻人,让传统皮影戏找到新观众。结合儿童用户群原创全新剧目,比如双语版的《小白兔与大灰狼》以及一系列儿童安全教育剧目等,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青少年的认知和成长,在演出中取得很好反响。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是辽南皮影戏创新的另一大亮点。通过全画幅相机和超高清录像机,对皮影戏人物、服饰、配件、舞台场景进行采集和分类,对皮影的制作流程及操作手法进行全程记录,用数字录音技术对皮影戏的唱腔进行高清录音,通过对影像和声音最大程度地记录,为其建立数字档案,达到数字化保护传承。这些宝贵的数字化资料,也都上传至互联网平台,进行更广泛的交互传播、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上辽南皮影戏。
社交媒体的兴起为皮影戏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辽南皮影戏艺人顺应潮流,在社交平台上注册账号,上传皮影视频,与网友互动交流,讲解皮影历史、操作技法等。一些短视频播放量破数十万次,在年轻人间实现了“破圈”,为皮影戏的传承创新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济南皮影戏:政府支持与跨界融合
济南皮影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经过五代传承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济南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李娟表示,皮影是一门非常综合的艺术,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皮影艺人,从写剧本,到制作皮影,再到上台表演,每一步都得拿得起来。从小每天都要练习画画和剪纸,说评书、快书和相声,对她来说,也是家常便饭。
近年来,济南皮影戏的创新之路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不仅提供了演出平台,还积极推动皮影戏进校园、进社区。在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专门搭建了工作室和演出场地,为皮影戏的传承提供了稳定的基地。此外,政府还帮助皮影戏团队开发文创产品,如皮影微型小舞台,让观众在家中也能体验皮影戏的乐趣。
跨界合作是济南皮影戏创新的另一大特色。通过“皮影+文创”“皮影+研学”“皮影+教育”“皮影+科技”等模式,济南皮影戏成功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2024年,济南市文化馆帮助李娟招募了三批学员,并组建了一支以90后为主的皮影女团,为皮影戏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创新之路的对比与思考
辽南皮影戏和济南皮影戏的创新之路各有特色。辽南皮影戏更侧重于内容创新和数字化传播,通过引入现代元素和社交媒体营销,成功吸引了年轻观众的关注。而济南皮影戏则在政府支持下,通过跨界合作和教育推广,建立了稳定的传承体系。
两种创新模式各有优劣。辽南皮影戏的数字化创新虽然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但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可能会带来不稳定因素。而济南皮影戏的政府支持模式虽然稳定,但过度依赖政府可能会限制其市场化发展。
未来展望
辽南皮影戏和济南皮影戏的创新实践,为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皮影戏的创新之路可能会呈现以下趋势:
科技融合:VR、AR等新技术将进一步应用于皮影戏的演出和体验中,提供更加沉浸式的观赏体验。
教育普及:皮影戏将更多地融入学校教育体系,通过课程和研学活动培养年轻一代的兴趣。
市场化探索:在政府支持的基础上,皮影戏团队将更多地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提高自我造血能力。
国际交流: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加快,皮影戏有望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更多风采。
皮影戏的创新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正如一位传承人所说:“非遗的生命力就在于传承和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传承人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这门古老的艺术将继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