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检出率激增至2000万例,专家解析:并非肺癌高发
肺结节检出率激增至2000万例,专家解析:并非肺癌高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报告中发现了“肺结节”这个令人担忧的词。据统计,我国有1.5亿肺结节高危人群,每年新发现或新诊出的肺结节达到1000万至2000万例。为什么肺结节的检出率会突然增加?这是否意味着肺癌发病率也在上升?让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谜题。
肺结节检出率为何激增?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指出,肺结节检出率增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新冠疫情后,很多人因发热、咳嗽等症状进行CT检查;二是CT技术的进步使得医生能够发现更多以前难以察觉的微小结节。实际上,普通人中约有30%至40%存在大小不一的肺结节,如果使用人工智能分析CT影像,这一比例甚至高达60%。
什么是肺结节?
肺结节是指在肺部影像(如X光、CT等)上呈现为直径小于等于3厘米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阴影。根据大小,肺结节可分为微小结节(直径<5毫米)、小结节(直径5-10毫米)和大结节(直径10-30毫米)。从密度来看,可分为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混合性结节)和磨玻璃结节。
肺结节的成因
肺结节的形成原因多样,主要包括:
感染因素:细菌(如结核杆菌)和真菌感染都可能导致肺结节形成。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因感染形成肺结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结节病等,人体免疫系统攻击肺部组织导致炎症和结节形成。
良性肿瘤:由正常组织在发育过程中错误组合形成的瘤样畸形,通常生长缓慢,对身体危害较小。
恶性肿瘤:肺癌早期往往表现为肺结节,特别是部分实性结节和磨玻璃结节。长期吸烟、有肺癌家族史、接触石棉等致癌物质的人群,发现肺结节时需更加警惕肺癌的可能性。
环境因素: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如石棉、铀等)都可能诱发肺结节。
肺结节的高危人群
根据《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肺结节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
- 年龄≥40岁且具有以下任一危险因素者:
- 吸烟≥20包年(或400年支),或曾经吸烟≥20包年(或400年支),戒烟时间<15年
- 有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如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
- 合并慢阻肺、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既往有肺结核病史者
- 既往罹患恶性肿瘤或有肺癌家族史者
如何科学应对肺结节?
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有助于及早发现肺结节。
专业评估:发现肺结节后,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根据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等特征进行评估。必要时可通过PET-CT、支气管镜检查或经皮肺穿刺活检等进一步检查。
合理治疗:对于良性结节,通常采取观察随访的方式;对于高度怀疑恶性的结节,可能需要手术切除。目前,胸腔镜手术是常用的微创手术方式。
预防措施:
- 戒烟:吸烟是导致肺结节和肺癌的重要因素。
- 避免二手烟和空气污染:尽量减少在污染环境中停留的时间。
- 健康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
- 定期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结语
肺结节的检出率增加并不意味着肺癌发病率上升。大多数肺结节都是良性的,即使发现肺结节,也不必过度恐慌。重要的是要保持科学的态度,定期体检,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合理治疗。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和科学预防,我们可以有效降低肺结节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