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干细胞疗法攻克股骨头坏死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干细胞疗法攻克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ONFH)是目前骨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也是导致髋关节残疾和关节置换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全球现有ONFH患者已逾2000万,其中我国就有约500万至750万例,每年还有约10万至20万的新发病例。近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在干细胞疗法治疗股骨头坏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研究突破:干细胞疗法展现巨大潜力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研究团队在行业期刊《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Translational horizons in stem cell therapy for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a journey from basic research to clinical practice through bibliometric insights》的综述报告。研究团队通过对1997年至2023年的文献计量分析,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找到了392项关于股骨头坏死干细胞治疗的文章,并使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对其进行分析,以确定主要趋势和研究方向。
研究显示,2013年之后,研究兴趣和发表的论文数量显著增加,这可以追溯到诺贝尔奖得主兰迪·施克曼关于干细胞在疾病治疗中无可比拟的优势的断言。他提出干细胞技术理论上可以治愈所有的疾病。这一言论促使骨科界重新关注细胞治疗在股骨头坏死方面的独特优势,研究产出和临床应用增加。
干细胞疗法的作用机制
干细胞疗法能有效地改善股骨头坏死的血供问题,利用其分化潜能促进骨细胞的修复,能有效延缓股骨头坏死的速度。具体作用机制包括:
- 分化为成骨细胞:干细胞具有促成骨细胞或软骨细胞分化的潜能。干细胞归巢到病灶处并增殖分化为成骨细胞,为人体补充成骨细胞,填补骨缺损。
- 调节破骨细胞:当成骨细胞系的条件培养基(htROSCM)中加入间充质干细胞时,破骨细胞的形成则受到抑制,干细胞主要通过OPG的表达调控来抑制破骨细胞形成,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
- 分泌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形成股骨头坏死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股骨头内部营养血管供应障碍,干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可促进坏死区域的血管再生,为缺血坏死区提供营养。
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干细胞疗法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显著疗效。例如,《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发布了一项关于股骨头坏死的回顾性研究,探讨了干细胞疗法联合髓芯减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长达7.5年的随访中,分析股骨头塌陷率和髋关节置换率。
结果发现,非置换的有50例,其中35例无塌陷(占54%)现象,即非置换率即髋关节保存率为77%;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大于75分的35例,平均为(79.5±11.9)分,临床成功率70%;目测类比评分(评测疼痛感)下降为(2.3±0.5)分,疼痛感缓解明显;需要辅助负重行走的情况从60.9%下降为18%。此外,MRI片上坏死面积较术前明显减小,移植前坏死面积为(31.0±5.3)mm2,移植后为(24.3±3.5)mm2,具有差别意义。
国际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发表的另一项I/II期临床研究也显示,8名特发性ONFH患者在接受干细胞治疗后,疼痛显著减轻,功能改善,影像学稳定率达到62.5%。经过8年的长期随访,50%的患者避免了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规范化发展与未来展望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已确定并公示了首批重点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其中包括利用自体软骨细胞和脂肪血管间质细胞(SVF)治疗骨关节炎和股骨头坏死。这标志着干细胞疗法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
解放军总医院在自体细胞治疗关节软骨损伤和股骨头坏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显示出满意的治疗效果。这些原创性研究成果有望突破骨科难治性疾病的治疗瓶颈,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尽管干细胞疗法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治疗成本较高、长期疗效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验证等。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干细胞疗法有望成为股骨头坏死治疗的有效保留髋关节的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