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再别康桥》:现代诗中的剑桥记忆
徐志摩《再别康桥》:现代诗中的剑桥记忆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其独特的诗意和深情,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徐志摩与剑桥的不解之缘
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来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剑桥不仅是徐志摩求学之地,更是激发他诗歌创作灵感的地方。在这里,他对诗歌的兴趣被点燃,最终走上了文学道路。剑桥所体现的英国式文明,形成了他所向往追求的康桥理想。他把康桥当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恋之乡”。兴趣也转向文学,喜爱写诗。回国后写诗《康桥再会罢》。
《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与意象分析
《再别康桥》创作于1928年,是徐志摩第三次访问剑桥时所作。诗中描绘的金柳、青荇等意象均源于剑桥的自然风光,展现了诗人对这个地方的深情眷恋和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金柳在夕阳的映照下,如同身着盛装的新娘,这一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更寄托了诗人对剑桥的无限眷恋。波光粼粼的河水,仿佛在诉说着诗人内心的悸动,将这份情感深深烙印在读者的心头。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青荇在水中摇曳,仿佛在向诗人招手,邀请他再次融入这片美丽的土地。诗人愿意化作一条水草,永远留在康河的柔波里,这份深情令人动容。
徐志摩的浪漫情怀
徐志摩的诗歌往往抒唱对爱与美的追求,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相结合。他的浪漫情怀不仅体现在对爱情的追求上,更体现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在《再别康桥》中,诗人通过“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样的诗句,展现了他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这种浪漫情怀,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诗歌的艺术特色
《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徐志摩巧妙地运用了华丽的词语组合和丰富的意象构建,如“清泉”、“天上虹”等,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情感共鸣。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和隐喻表达,使得诗歌充满了想象力和深度。
在韵律上,诗人采用了连续的“轻轻的”一词,构建了诗歌的节奏基调,使得诗歌读起来流畅动听。整首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诗美主张。
结语
《再别康桥》以其独特的诗意和深情,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通过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徐志摩的内心世界和他的浪漫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