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电信诈骗:从源头治理虚拟号码乱象
打击电信诈骗:从源头治理虚拟号码乱象
电信实名制,即用户在办理电话卡时必须使用真实身份信息进行登记,这一制度的推行旨在规范通信市场秩序、打击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然而,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仍呈高发态势,虚拟号码的泛滥成为一大隐患。
虚拟号码:电信诈骗的“隐形斗篷”
虚拟号码,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技术手段生成的非实名制电话号码。这类号码因其匿名性和低成本,成为诈骗分子的首选工具。据统计,超过80%的电信诈骗案件都与虚拟号码有关。
虚拟号码的危害远不止于此。它不仅被用于传统的电话诈骗,还被广泛应用于短信诈骗、网络诈骗等多种形式的电信诈骗活动。诈骗分子可以利用虚拟号码冒充公检法机关、银行客服、亲友等多种身份,实施精准诈骗。更令人担忧的是,虚拟号码还可以通过GOIP等虚拟拨号技术,实现远程操控和号码伪装,使得追踪和打击难度大大增加。
监管重拳出击:成效与挑战并存
面对虚拟号码带来的严峻挑战,相关部门和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监管措施。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的《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联合惩戒办法》,对电信诈骗及相关犯罪行为实施金融、电信网络、信用等多方面惩戒措施。工信部自2021年起组织国内基础电信企业成立反诈专班,四大电信运营商也相继建立了反诈机制。同时,“断卡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严厉打击非法开办和贩卖电话卡、银行卡等违法犯罪行为。
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据统计,2024年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44.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9万名,同比分别上升6.9%和27.7%。然而,虚拟号码的泛滥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一方面,诈骗分子不断升级技术手段,如利用GOIP设备实现虚拟拨号,规避实名制监管;另一方面,一些运营商内部人员违规操作,为诈骗分子提供便利,使得监管难度进一步加大。
破解之道:多方联动共筑安全防线
面对虚拟号码这一顽疾,仅靠单一措施显然难以根治。专家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的防范体系:
加强实名制落实:进一步完善实名制管理制度,加强对开卡环节的审核,严防虚假信息和违规操作。同时,利用人脸识别、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实名制认证的准确性和效率。
完善法律法规:加快出台专门针对电信诈骗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和处罚标准,为打击电信诈骗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障。
强化行业自律:运营商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内部管理,严防“内鬼”作案。同时,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共享涉诈信息,形成联防联控机制。
提升公众防范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电信诈骗的认识和防范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反诈格局。
加强国际合作:电信诈骗已呈现跨国化趋势,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执法合作,共同打击跨境电信诈骗犯罪。
电信实名制的推行无疑是一个重要进步,但要彻底杜绝虚拟号码乱象,还需各方共同努力。这不仅是一场技术与犯罪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乎社会安全和公众利益的持久战。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才能真正构建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电信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