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三星堆》央视开播,创新技术展现古蜀文明新发现
《重返三星堆》央视开播,创新技术展现古蜀文明新发现
2025年开年,一部名为《重返三星堆》的五集人文考古纪录片在央视纪录频道与四川卫视热播,掀起了一股新的"三星堆热"。这部由四川广播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拍摄手法,带领观众穿越千年迷雾,重回古蜀文明的神秘现场。
悬念叙事与技术创新:纪录片的突破
《重返三星堆》的创新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拍摄手法。纪录片分为"归来"、"大梦"、"天问"、"神启"和"长歌"五集,采用悬念叙事手法,设置考古工作中的各种障碍,强调文物修复的难度以及谜团破解的曲折,由此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及悬念感。
作为国内首个使用影视级机械臂拍摄文物的团队,《重返三星堆》摄制组创新使用了24毫米探针微观摄影,全方位展现三星堆文物的细节,给观众们带来焕然一新的视觉体验。在他们的镜头下,精美的文物逐一登场:有着极度夸张的双眼和双耳的青铜纵目面具,象征着古蜀人对超凡感知、掌控天地力量的向往;仅半张出土却已光彩夺目的黄金面具,其精湛工艺展现出古蜀人对黄金材质的尊崇;还有那枝繁叶茂、分层而立的青铜神树,仿若连接天地的神梯,是古蜀人对宇宙与自然认知的具象化。
最新考古发现:揭秘古蜀文明
2022年以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持续开展三星堆遗址的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首次发现的玉石器作坊和大型建筑基址。
玉石器作坊位于遗址北部月亮湾台地的真武宫地点,总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测年结果为公元前1550-1250年,大致相当于商代中晚期。作坊内发现的玉石器种类丰富,包括玉人像、玉牙璋、玉有领璧、玉凿、玛瑙珠、绿松石珠、绿松石片、石人像、石圭、石璧、石琮、石璜、石斗笠状器、石蛇、石斧、石锛、石凿、砺石等20余种4000余件。玉石器原料包括板岩、砂岩、凝灰岩、闪石玉和蛇纹石玉等多种材质。其中,生产、生活工具主要采用硬度较高的砂岩、凝灰岩和流纹岩等,礼仪用具则采用质地细腻的闪石玉和蛇纹石玉,或是硬度较软的板岩、千枚岩和滑石岩,体现出在原料利用方面具有明显偏好。
新确认的大型人工土台位于玉石器作坊南侧,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其堆筑方式为"斜坡堆筑",与月亮湾小城城墙基本一致。土台上确认1座复合式"木(竹)骨泥墙"建筑基址,方向为北偏东11°,平面呈长方形,发掘区内已确认部分南北长约17.2米,东西宽约12米,面积超200平方米,其中最大单体建筑的面积约92平方米。基槽内填充陶板状器,与袁家院祭祀区2020年至2021年发现的大型建筑相似。
VR技术:让考古"活"起来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感受三星堆的魅力,三星堆博物馆推出了国内首个考古发掘现场实景VR体验项目——"寻觅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现场"大空间VR沉浸式探索体验。该项目利用3-8号祭祀坑遗址考古现场和出土器物的数字资产,通过3D建模和图文视频资料,1:1重构复原了遗址区保护大棚、6个祭祀坑、考古发掘方舱、实验室、象牙库房、青铜馆与新馆等场景。同时,借助LBE(多人大空间VR)技术,创造了大型物理空间沉浸式虚拟体验。
在体验项目中,多名观众可以在共享虚拟场景中自由移动、探索,仿佛"亲临"三星堆考古现场,通过考古专家的带领讲解和富有乐趣的文物互动体验,观众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得高品质的沉浸式考古体验。
未来展望:持续探索古蜀文明
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工作仍在继续,未来将围绕年代演变、聚落结构、人群社会体系、丧葬习俗演变、资源控制与利用、手工业技术及生产体系、城市布局演变、环境与生业形态等方面,开展30余项多学科研究课题,全面深化研究工作,进一步展现三星堆-金沙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
三星堆遗址作为"长江文明之源",其神秘的面纱正被逐渐揭开,但更多的谜团仍待后人探索。带上家人朋友,一起走进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开启一场难忘的历史文化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