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海域珊瑚礁:应对海水升温的挑战与保护
三亚海域珊瑚礁:应对海水升温的挑战与保护
三亚海域的珊瑚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为25%的海洋生物提供栖息之所。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持续升高,珊瑚礁正经历大规模白化事件,其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珊瑚礁的生存挑战
珊瑚礁白化是珊瑚受环境压力影响,失去体内共生的藻类或藻类失去色素,从而导致颜色消失的一种生态现象。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导致海水长时间异常高温,是大规模珊瑚礁白化的主要原因。当海水温度较长时间高于正常温度时,珊瑚开始遭受热应激,失去这些藻类后,珊瑚组织会变得透明,白色骨架随之显露。
目前,全球正经历有记录以来第四次珊瑚礁白化事件,自2023年初以来,已有超过53个国家和地区记录了珊瑚礁白化现象。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珊瑚礁观察组织协调员德里克·曼泽洛表示,从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10日,世界上约77%珊瑚礁地区遭受热应激,白化现象变得更严重,这是一个新的纪录。
三亚海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状况总体良好,活珊瑚覆盖率较高,生物群落结构稳定。但受全球变暖影响,局部区域也出现了珊瑚白化现象。2023年,我国近岸海域海水盐度、溶解氧、酸碱度和化学需氧量无明显变化,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有所下降,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总体保持稳定。受全球变暖影响,2023年夏季,我国近海表层水温较常年偏高0.8℃,处于有观测记录以来高位。
科学研究与保护措施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科研人员正努力探索各种保护和修复方法。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已对10多种珊瑚开展了人工培育,掌握了人工控制条件下从珊瑚受精卵培育到珊瑚幼体的增殖技术。在无性繁殖方面,针对不同海域的特定环境,技术手段也存在差别。以西沙海域独特的环境为例,他们着眼于提升珊瑚的抗台风和海浪能力,创新性地研发了一种浮床式珊瑚断枝培育苗圃。这种苗圃可让珊瑚断枝在其上生长,仅需8个月左右时间,珊瑚断枝的体积便能增长至原来的3到5倍。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态环境学院教授王沛政团队新研发出一种高效且环保的珊瑚断枝繁育技术,能够有效解决珊瑚移植后易于脱落的问题,可显著提高珊瑚礁生态修复的效率。目前,王沛政团队正寻求与涉海企业的合作机会,以期将这一研究成果尽快投入应用。
利用科技手段开展全方位监测、早期预警、快速响应,为珊瑚抢出更多的避险时间,也是珊瑚保育工作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已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约15万平方公里,现有涉海自然保护地352个,保护海域9.33万平方公里,保护对象涵盖西太平洋斑海豹、中华白海豚、海龟、文昌鱼等珍稀濒危海洋生物和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形成蓝色生态屏障。
未来展望
全球气候变暖是珊瑚礁面临的最大威胁。如果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5摄氏度,预计70%至90%的珊瑚礁会消失。因此,设法限制变暖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部分珊瑚礁仍有望存留下来。
保护珊瑚礁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2023年10月,“国际珊瑚礁倡议”组织、全球珊瑚礁基金和联合国气候行动高级别倡导者合作启动了“珊瑚礁突破计划”,计划投资120亿美元以上,保护至少12.5万平方公里的浅水热带珊瑚礁。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首席执行官、海洋生物学家塞利娜·斯特德表示,科学家们正在努力进一步了解珊瑚对热量的反应,“全球努力减少碳排放对珊瑚礁的未来至关重要”。
“没有健康的珊瑚礁,就没有健康的海洋,而珊瑚礁正面临如此的威胁,其生存岌岌可危。”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呼吁公共和私营部门领导人采取行动,共同保护珊瑚礁,并建议将重要的珊瑚礁纳入海洋保护区,这将“对保护珊瑚礁非常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