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张良教你“急流勇退”
范蠡张良教你“急流勇退”
范蠡与张良:历史上的“急流勇退”典范
在中国历史上,“急流勇退”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宋代苏轼的《赠善相程杰》诗:“火色上腾虽有数,急流勇退岂无人。”它比喻在事业顺利或处于高位时主动隐退,以避免潜在的风险和危机。范蠡和张良,这两位历史上的智者,正是这一成语的最佳诠释者。
范蠡,春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商人,与越王勾践一起谋划灭吴复国。在越国灭吴后,范蠡深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毅然辞官,带着西施泛舟五湖,开始了他的商人生涯。他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次散财于民,最终隐居于陶山,自称“陶朱公”。范蠡的“急流勇退”不仅保全了自己,更成就了一段传奇。
张良,汉初三杰之一,被誉为“谋圣”。他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功勋卓著。在汉朝建立后,张良深知“主上明圣,臣下直谏,非忠臣也”,于是选择急流勇退,托辞多病,闭门不出,最终全身而退,得以善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信,因居功自傲,最终落得“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急流勇退”在现代职场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急流勇退”这一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一种生存智慧,更是一种人生哲学。
在职场中,许多人往往为了追求更高的职位、更多的财富而不断拼搏,却忽视了适时抽身的重要性。当一个人在事业上达到一定高度时,往往会成为众矢之的,树大招风,风险也随之增加。此时,如果能够审时度势,及时选择退出或转型,不仅可以避免潜在的危机,还能为人生开辟新的篇章。
现代案例:王石的“急流勇退”
2017年6月,王石宣布辞去万科董事长一职,将接力棒交给郁亮。这一决定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热议。作为万科的创始人,王石在企业经营最辉煌的时刻选择退出,堪称现代版的“急流勇退”。
王石的这一选择,体现了他对“急流勇退”智慧的深刻理解。他深知,在企业经营中,过度集权和家族化管理往往会导致企业僵化,不利于长远发展。因此,他选择在企业最鼎盛的时期放手,让更年轻、更有活力的团队带领企业继续前行。这一决策不仅保全了自己,也为企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急流勇退”的现代启示
在当今社会,“急流勇退”这一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成功和荣誉时保持清醒,在关键时刻做出明智的选择。无论是职场人士还是普通大众,都应该学会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退出,避免过度贪婪带来的风险。这种智慧不仅能保护我们免受潜在的危险,还能让我们拥有更加从容和幸福的生活。
“急流勇退”并非逃避,而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它教会我们在人生的河流中,既要勇敢地迎接挑战,也要在适当的时候选择退出,以保全自己,追求更高的境界。这种智慧,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人生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