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明教授团队揭秘新型心脏支架黑科技:激活EPCR预防血栓
刘世明教授团队揭秘新型心脏支架黑科技:激活EPCR预防血栓
近日,广州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刘世明教授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发布了一项关于新型心脏支架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这项研究揭示了一种新的解决策略,通过激活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受体EPCR,有效促进了支架的再内皮化进程,从而显著降低了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这一创新技术有望在未来大幅改善心脏支架手术的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顶级期刊《Bioactive Materials》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心脏支架手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
在全球范围内,冠心病是首要致死原因。心脏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每年的心脏支架植入数量在百万枚以上。支架内血栓,尤其是晚期(1个月1年)血栓,是心脏支架植入后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虽然低(0.63%),但是致死率高(16.7~33.8%),是目前心脏支架亟待解决的问题。
刘世明教授团队的创新研究
刘世明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聚焦于解决心脏支架术后血栓这一重大难题。研究团队发现,通过激活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受体EPCR,可以有效促进支架的再内皮化进程,从而预防血栓的形成。
具体来说,研究团队在分子、细胞、模拟支架、支架体外环境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他们使用APC(活化蛋白C)作为EPCR的配体,发现这种方法能够显著促进内皮化进程。在动物实验中,无论是传统的金属支架,还是新型的可降解支架,APC新涂层均能有效促进支架的再内皮化进程,并抑制支架内血栓的形成。
新型心脏支架的技术突破
近年来,心脏支架技术不断创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生物可降解支架。微创集团研发的新一代生物可吸收心脏支架“火鹮”(Firesorb)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款支架不仅能在人体内完全降解,实现“介入无植入”,而且通过企业自主创新,破解了“心脏支架导致高血栓发生率”这一世界难题,临床研究显示实际血栓发生率仅为0.34%。
EPCR受体: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是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研究的重要靶点。EPCR是一种特异性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受体,能够与活化蛋白C(APC)结合,发挥抗凝血和抗炎作用。刘世明教授团队正是基于这一机制,通过激活EPCR来促进内皮化,预防血栓形成。
展望未来
刘世明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成果为心脏支架手术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通过激活EPCR促进内皮化,有望成为预防支架内血栓的有效方法。这一技术如果能够成功应用于临床,将大大降低心脏支架手术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为冠心病患者带来福音。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已经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广东省、上海市、广州市等各级科研基金的支持。这表明,我国在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技术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应用于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