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青藏高原:梅龙达普洞穴遗址与唐蕃古道的文明密码
探秘青藏高原:梅龙达普洞穴遗址与唐蕃古道的文明密码
近日,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发布的考古新发现,让世人再次将目光聚焦于青藏高原。在海拔4700米的阿里地区革吉县,梅龙达普洞穴遗址的发掘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出土了逾万件旧石器时代至早期金属时代的文化遗物。这一发现不仅改写了人类征服高原的历史,更为我们揭开了青藏高原神秘的面纱。
梅龙达普:高原上的远古家园
梅龙达普,藏语意为“腰间的镜子”,由一字排开的三个独立洞穴组成。一号洞规模宏大,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二号洞规模较小,面积约60平方米;三号洞规模最小,面积约25平方米。这些洞穴位于革吉县城南约30公里、狮泉河上游左岸的石灰岩山体上,洞口位置高出狮泉河水平面104米。
自2018年发现以来,考古队连续开展了6个年度的正式考古发掘。截至2023年,已出土包括石制品、骨制品、陶片、青铜器、动物骨骼、植物遗存等各类文化遗物上万件。其中,一号洞壁还发现了排列有序的竖条纹、人形轮廓、手掌以及太阳等以红色赭石绘制的岩画,为研究早期人类的精神世界提供了珍贵资料。
通过碳十四和光释光测年,考古学家发现这些文化遗存的时间跨度令人惊叹。一号洞的石制品技术特点显示,其年代可能早至距今8万年左右,而二号洞的主文化层不晚于距今4.5万年。这些发现表明,早在数万年前,人类就已经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了稳定的居住地,挑战了此前关于人类征服高原时间的认识。
唐蕃古道:连接文明的千年走廊
如果说梅龙达普洞穴遗址展现了青藏高原的史前文明,那么唐蕃古道则见证了高原在历史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这条全长3000余公里的古道,穿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五省(区),是唐代中原地区通往西藏乃至南亚的重要通道。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唐蕃古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1300多年前就因地处古道重要枢纽而商贾云集。玉树市东南部的贝纳沟,文成公主庙依山而建,香火延续至今。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吐蕃非常重视对唐蕃古道的经营和维护,以便于同中原地区往来交流。
唐蕃古道不仅是商贸往来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来的纺织、刺绣技术、药材、工艺品、茶叶、谷物、生产工具、书籍等,极大地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这条古道见证了不同民族间的交融与互动,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见证。
高原文明的双重奏
梅龙达普洞穴遗址和唐蕃古道,虽然一个指向史前,一个指向历史时期,但它们共同展现了青藏高原独特的人类活动历史。从数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到唐代的商贸往来,高原文明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这些考古发现和历史遗迹,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青藏高原的认识,更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有力证据。它们告诉我们,青藏高原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与中原地区及其他民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