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团队揭示高尿酸血症新机制,为创新疗法奠定基础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团队揭示高尿酸血症新机制,为创新疗法奠定基础
近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高俊杰教授、张长青教授和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钟志刚教授团队在高尿酸血症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该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影响因子40.88)上发表综述文章,系统阐述了尿酸转运蛋白的生理过程和遗传基础,揭示了尿酸诱导的炎症对高尿酸血症患者代谢过程的复杂影响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这一突破性研究为高尿酸血症的创新治疗方法和药理学策略奠定了基础,有望为众多患者带来福音。
高尿酸血症是现代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为13.3%,预计到2030年,中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病人数将超过2.4亿人。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减少尿酸生成、增加尿酸排泄或促进尿酸分解等途径来治疗高尿酸血症,但现有药物在安全性、有效性和患者依从性方面仍存在明显局限。
在这一背景下,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研究团队通过深入研究尿酸转运蛋白的生理机制,发现了尿酸代谢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因子。研究团队发现,尿酸转运蛋白不仅参与尿酸的正常代谢过程,还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理解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与此同时,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黄渊余教授团队也在该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基于“返祖”策略,设计了一种可电离脂质纳米颗粒递送系统,成功在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中实现了尿酸酶的重新表达。这种新型治疗方法通过将尿酸转化为易溶于水的尿囊素,有效降低了血液中的尿酸水平,并在数周内维持了稳定的治疗效果。
这一系列研究进展为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深入理解尿酸代谢的生理机制,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未来,随着脂质纳米颗粒递送技术和mRNA序列优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创新疗法应用于临床,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