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你真的懂吗?
药物不良反应,你真的懂吗?
药物不良反应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身体健康,更是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从常见的胃肠道不适到严重的过敏反应,药物副作用的表现多样且复杂。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识别方法及其应对措施,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身健康,还能提高整体医疗服务质量。通过临床症状监测、实验室检查以及查询药物不良反应数据库等方式,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从而保障用药安全。你真的懂得如何识别和应对药物不良反应吗?快来了解更多吧!
什么是药物不良反应?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号),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这种反应可能因个体差异而不同,但通常在正常用药剂量下出现。
药物不良反应有哪些类型?
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不严重,难以避免。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常可引起口干、视力模糊等副作用。
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一般比较严重,是可以预知和可避免的。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比如服用长效巴比妥类药物,第二天可能会有头晕、困倦等后遗效应。
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
变态反应:药物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特异质反应:某些药物可使少数患者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是一种遗传性生化缺陷。
继发反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的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
如何识别药物不良反应?
了解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对于及时识别和处理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典型症状:
视物模糊:布洛芬、吲哚美辛等解热镇痛药,以及东莨菪碱、阿托品等解除胃肠痉挛药,都可能导致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
嗜睡:许多药物如抗感冒药(新康泰克、速效伤风胶囊等)、抗过敏药(扑尔敏、苯海拉明)和镇静催眠药(安定、氯硝安定)都可能引起嗜睡、困倦。
眩晕或幻觉:右美沙芬、喷拖维林等镇咳药,以及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解热镇痛药,都可能引起眩晕或幻觉。
定向力障碍:注射哌替啶、雷尼替丁等药物可能导致定向力障碍,甚至出现幻觉。
多尿或多汗:利尿药(呋塞米、依他尼酸)和降压药(复方双肼屈嗪片)可能导致多尿或多汗。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怎么办?
立即停药:一旦发现疑似药品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可疑药品。
咨询专业人员:及时咨询药师或医务人员,调换其他替代药品。如果不良反应较轻,且停药后不适症状消失,一般不需要做特殊处理。
就医:如果遇到严重不良反应,如呼吸困难、严重皮疹、过敏性休克等,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
报告不良反应:个人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可以向经治医生或者购买药品的药店报告,再由医疗机构或药店统一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系统。
如何预防药物不良反应?
告知病史:就诊时及时告知医生和药师自己的既往疾病史及过敏史,避免再次使用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
仔细阅读说明书:用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遵医嘱用药: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处方用药,不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避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定期检查:长期用药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肝肾功能等检查,监测药物对身体的影响。
谨慎使用非处方药:即使是非处方药,也要按照说明书或医嘱使用,避免滥用。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重要性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监测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药品安全风险。2023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241.9万份,其中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占34.5%。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成效,也为药品监管提供了科学依据。
药物不良反应的认知误区
药品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越多越危险:实际上,详细列出的不良反应说明研发人员做了充分的药理研究和临床验证,能够帮助我们对用药后可能产生的不适症状有一个明确预知。
不良反应容易发生,所以生病后硬扛比吃药更好:药品不良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即便是同一个人,在生理、病理不同的情况下,对药物药理作用的反应也存在一定差异。药品说明书中列出的不良反应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生,多属于小概率事件。
不良反应一旦发生就会很危险:大部分的药品不良反应是轻微的、暂时的、一过性的,不会影响治疗和用药安全。只有极少数严重不良反应需要特别关注。
通过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我们不仅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还能促进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当遇到药物不良反应时,不要慌张,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记住,合理用药是安全用药的基础,而安全用药是健康生活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