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前夕:HIV感染者精神健康亟待关注
世界艾滋病日前夕:HIV感染者精神健康亟待关注
在世界艾滋病日前夕,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再次敲响了警钟:中国HIV感染者中抑郁和焦虑的比例分别高达53.8%和41.1%,精神疾病已成为这一群体自杀的主要风险因素,自杀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20.9倍。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正在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精神煎熬。
精神困境:从恐惧到绝望
“今天是我开始服用HIV抗病毒药物整整一周的日子,心里五味杂陈。”一位HIV感染者在小红书上写道。他描述了自己得知感染后的崩溃,以及开始治疗后身体的不适和心理的挣扎。“夜里睡觉也不踏实,总是会突然惊醒,醒来后就忍不住胡思乱想。”
另一位感染者则在确诊后经历了深深的自责和恐惧:“得知这个结果时,也非常平静和理智,可能最近工作也比较忙,精力和心思都聚焦在工作上,妥妥的工作狂。只是晚上偶尔睡前看看关于HIV的相关报道和资料,也得知现在HIV是一个可控的慢性疾病,不太想这件事过分影响我的心情,就想着赶紧开始治疗。”
这些真实的故事揭示了HIV感染者普遍面临的精神困境。他们不仅要承受疾病的痛苦,还要面对社会的歧视和内心的挣扎。许多感染者时常忽视自己的精神健康问题,或者更倾向于把这方面问题归咎于疾病本身或其他社会因素。但实际上,侵蚀他们精神健康的罪魁祸首,也可能是他们正在使用的抗病毒治疗药物。
多重因素:医学、社会与心理的交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张彤教授指出,HIV感染者出现精神内耗的问题,通常是多种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医学角度,HIV病毒本身就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病毒可以通过巨噬细胞或白细胞跨越血脑屏障,一旦侵入大脑,病毒便会在其中进行繁殖并藏匿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病毒会引起大脑的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导致炎症,进而造成CNS神经元受损,脑白质的完整性或遭破坏,最终引发认知障碍、抑郁等其他症状。
同时,部分抗病毒药物可能引发中枢神经系统(CNS)不良反应,不仅损害了HIV感染者治疗期间的精神健康和生活质量,还会使感染者的治疗依从性大打折扣,从而导致治疗失败,放弃治疗等事件发生。研究显示,某些抗病毒药物也可能因中枢神经毒性,导致神经精神疾患的发生或加重,且其相关症状可能不会随着时间而得到缓解。CNS不良反应是HIV感染者治疗不耐受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个比例甚至高达62.3%。
从社会层面,HIV感染者依然受到社会中许多人的歧视和污名化。在长期疾病及其引发的社会压力下,HIV感染者相较于普通人更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又或者失眠、多梦等负面状态。这些沉重的精神负担,使感染者持续地陷入“精神内耗”的困境,甚至走向生命的绝路。
从心理层面,感染者需要面对自我认同、人际关系、未来规划等多重压力。一位感染者在确诊后写道:“还会有人爱我吗?我该怎么办!家人怎么办!等一系列的问题顿时涌上心头,不知道该跟谁倾诉,但非常坚定的不想跟朋友或家人去说,不想他们担心。”
破解之道:从治疗到关怀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专家和感染者都在积极寻求破解之道。
在治疗方案方面,专家建议优化药物选择,减少CNS不良反应。比如,临床观察发现,包含依非韦伦的传统治疗方案容易诱发焦虑、抑郁或睡眠障碍,而新型药物如比克恩丙诺则能显著改善感染者的精神状态。
多学科协作也是提高感染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张彤教授强调,多学科会诊在保障HIV感染者的精神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鼓励有焦虑、抑郁情绪的感染者,到专科门诊向精神科医生进行咨询,并与医生紧密沟通。专科医生会共同评估感染者状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同时规避药物间相互作用。
社会支持和消除歧视同样不可或缺。感染者可以通过参与支持团体,与其他感染者交流学习,共同对抗歧视。同时,社会需要加强对艾滋病的正确认知,减少对感染者的偏见和刻板印象。正如一位感染者所说:“因为工作太忙,从去年12月中旬到今天,终于迎来了一天休息日。跟好朋友一起去拍照、吃烤肉、逛街,仿佛忘记了自己确诊了HIV一样。确实除了每天要吃一粒药,其它也没有什么区别。”
呼吁行动:为生命撑起一片蓝天
“创新治疗方案、多学科医生的紧密协作以及社会的包容关爱,帮助越来越多的HIV感染者摆脱焦虑和‘精神内耗’的困境,走向更优质的生活。”张彤教授的话道出了所有关心这一群体的人们的心声。
在世界艾滋病日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HIV感染者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这不仅需要医疗技术的进步,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理解、接纳和关爱。正如一位感染者所说:“HIV不过是一个慢性病,按时吃药,好好工作,好好赚钱,我们都会越来越好。”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个世界对HIV感染者更加友好,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阳光下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