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文整治校园欺凌,如何才能真正根治?
教育部发文整治校园欺凌,如何才能真正根治?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针对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提出具体工作要求。此次通知明确要求各校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制定细化校纪校规,公布欺凌防治电话和邮箱,并在楼道、天台、储物间等隐蔽场所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这些措施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校园欺凌问题的高度重视,也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
然而,校园欺凌问题的复杂性远超想象。以重庆秀山一中学发生的20多人群殴3名学生事件为例,虽然学校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调查处理,但由于涉事双方均未及时向老师、家长反映情况,导致事件持续发酵。这一案例暴露出校园欺凌防治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及早发现和识别欺凌行为?
国内外防治经验对比
挪威作为最早关注和研究校园欺凌的国家之一,其经验值得借鉴。挪威于2002年颁布《校园环境法案》,并启动了针对欺凌的“零容忍方案”。特别是奥维斯校园欺凌防治项目(OBPP),通过学校、班级、个人、社区四个层面的系统干预,取得了显著成效。该项目不仅建立了欺凌干预协调委员会,还定期为教师开设反欺凌培训课程,并要求家长积极参与。
相比之下,我国的校园欺凌防治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进展迅速。教育部的最新通知在组织架构、防治措施和参与程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化。例如,要求每班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学生欺凌防治主题班会,并强调对困境儿童的关心关爱。这些措施与挪威的经验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治体系。
政策实施的局限性
尽管教育部的政策举措全面且具体,但在实际执行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法律层面的局限性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反校园暴力和欺凌防治主要依赖部门文件,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其次,问责制度的设置可能导致责任过度集中于班主任,而忽视了其他相关方的作用。此外,防治手段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校园欺凌是一个涉及多方因素的复杂问题,仅靠学校管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改进建议与实用指南
要有效防治校园欺凌,需要构建一个多方参与的“共治”机制。这包括:
- 完善法律法规:制定专门的反校园欺凌法,明确各方责任和处罚标准。
- 加强教师培训:定期开展反欺凌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的识别和应对能力。
- 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应形成合力,共同参与防治工作。
- 注重心理干预:为受害者提供心理辅导,同时对施暴者进行行为矫正。
对于家长和学生而言,以下几点建议或许能提供一些帮助:
- 重视证据收集:即使没有明显证据,也要坚持寻找线索,可以通过找证人、调监控等方式。
- 及时寻求帮助:遇到校园霸凌,应及时向学校、老师或法律服务热线求助。
- 了解霸凌分类:语言霸凌、肢体霸凌等不同类型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 合理利用法律途径:如果情况严重,可以考虑报警处理,但要注意保留相关证据。
校园欺凌不是简单的“成长烦恼”,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教育部的最新政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但要真正实现校园安全,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