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吉斯斯坦探街景——感受异国风情与历史印记
吉尔吉斯斯坦探街景——感受异国风情与历史印记
吉尔吉斯斯坦,这个位于中亚的美丽国度,与哈萨克斯坦接壤,拥有独特的异国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以邓小平命名的大街,到充满俄式风情的建筑,再到参天古树和历史遗迹,每一处街景都诉说着独特的故事,引人深思。
“邓小平大街”街景
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市,有一条名为“邓小平大街”的街道,这让人不禁产生好奇。毕竟,邓小平从未访问过吉尔吉斯斯坦,那么这条街道的命名究竟有何渊源呢?
带着这份好奇,我踏上了这条街道。它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长约5公里,宽约25米,双向六车道,车水马龙,显得异常繁忙。在街道的东端,一座高达两米的红色花岗岩纪念碑屹立于此。碑上刻有中、吉、俄三种文字,内容为:“此街以中国卓越的社会和政治活动家邓小平的名字命名。”纪念碑上半部是邓小平的头像,他目光如炬,正凝视着这条日益繁荣的街道。
身处异国他乡,见到这样一条以邓公名字命名的大街和纪念碑,我的内心充满了崇敬与自豪。我们这一代人,是在红旗下成长,见证了共和国从弱到强的巨变,也亲身参与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们由衷地敬仰邓公,是他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引领中国走向了繁荣富强。
站在邓公纪念碑前,我思绪万千。今日的中国,正如邓公所愿,正处于盛世之中。我们更加怀念他的卓越贡献和崇高精神。在异国他乡见到他的雕像,让我倍感亲切。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呼唤:“小平您好”。
沿着“邓小平大街”向西漫步,两旁绿树成荫,欧式楼房在树木掩映中露出红砖绿瓦,商店、饭馆、咖啡馆和加油站等设施一应俱全。这条街道的命名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意义。据陪同我们的翻译介绍,该提议由时任比什凯克市市长、著名经济学家西拉耶夫提出。他在深入研究各国发展轨迹后,认为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变革最具启示意义,并深推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因此,他倡议在比什凯克市为邓小平塑像,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街道,旨在引领吉尔吉斯斯坦走有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
该提议得到时任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的大力支持。阿卡耶夫总统指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对所有国家都具有借鉴价值,特别是对于吉尔吉斯斯坦这样的经济转型国家。于是,“邓小平大街”应运而生,成为吉尔吉斯斯坦的一个历史性标志。
比什凯克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而“邓小平大街”与“丝绸之路”大街贯通,象征着中吉两国间的深厚联系。如今,这条街道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印记,更见证了中吉两国经济贸易的繁荣。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吉尔吉斯斯坦独立至今,比什凯克人通过这条街道将当地特色产品运往中国新疆,同时中国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进入吉尔吉斯斯坦市场。这条街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中吉两国友好合作的见证。
在“邓小平大街”漫步时,我随机与几位行人进行了交流。他们纷纷表达了对这条街道以中国伟人名字命名的自豪感,同时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变革表示了由衷的敬意。从他们的言辞中,我深感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全球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希望与启示。
比什凯克街景
在比什凯克市的一周时间里,我漫步街头,发现这里汽车众多,但行人却相对较少。令人奇怪的是,整个城市都难觅自行车和摩托车的踪迹。
据当地中资企业的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家家户户都拥有汽车,交通极为便利,且道路畅通无阻,因此自行车和摩托车在这里并无用武之地。
作为一名记者,我养成了观察的习惯。经过几天的观察,我注意到街上的汽车多数为二手甚至三手、四手车。这从三个方面可以明显看出:一是许多在中国已很难见到的车型,如前苏联生产的伏尔加、嘎斯和拉达等,在这里却十分常见;二是街道上很难看到全新车辆,多数是已经使用过一段时间或外观陈旧的车;三是这些车的外观破旧不堪,锈迹斑斑,发动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仿佛坦克在行进。我甚至见过一些车的保险杠脱落,仅用绳子勉强绑住,车门上则用螺钉进行所谓的“加固”。
此外,街上的汽车品牌也是五花八门,“万国牌”现象严重。不仅有前苏联生产的汽车,还有日系车和德系车。相比之下,国产车在街上并不多见,偶尔出现一辆“大宇”或“长城”,都会让我感到一丝惊喜。
初到比什凯克时,我甚至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仿佛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这里没有高楼大厦,建筑风格也显得陈旧而朴素。随处可见的老式居民楼颜色灰暗、外观破败,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尽管是国家的首都,其整体面貌却与我国的三线城市颇为相似。
吉尔吉斯斯坦“白宫”探秘
初次见到吉尔吉斯斯坦的总统府,我的期待多少有些落空。这座被赞誉为“白宫”的大楼,仅仅是一座五六层高的白色长方形建筑,既无华丽装饰,也缺乏雄伟气势,甚至不及我国一些三四线城市政府大楼的规模。
以中国人的视角来看,总统府大院显得荒凉而破败,水泥地砖铺就的地面凹凸不平,绿地花园的管理也似乎不尽如人意。
与国内政府机关的严密守备形成鲜明对比,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府四周并无围墙,采用开放式设计,既无神秘感,也缺乏威严。这里无需守卫,民众可自由出入。
据说,在总统府四周原先设有一圈铁栅栏,但在新总统上任后,他下令拆除了这些栅栏,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不能把我和我的公民隔离开来。”
比什凯克的大街小巷,满目皆绿,这里的绿化堪称一流,与阿拉木图不相上下。参天古树随处可见,令人叹为观止;连绵成片的森林公园更是让人流连忘返;无边无际的绿色更是让人心旷神怡。
在国内,古树名木常常被“挂牌上岗”,以彰显其身份和年龄,供人瞻仰。然而,在比什凯克,这些参天古树却享受着平等的待遇,它们自由地生长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享受着天地间的阳光雨露。
这里的树,真的是参天古树,毫不夸张。许多树的树干粗壮,两人合抱都难以抱住,其树龄至少也有上百年之久。然而,在国内不少城市,这样的百年老树往往藏于深山古刹或公园深处,难以一见。但在比什凯克,它们却成为了城市风景的一部分,随处可见。
市内有几条林荫长廊,其两侧是几人合抱的参天古树,它们遮天蔽日,从市中心一直延伸到火车站广场,长达数十公里,景象十分壮观。此外,市内的许多成片森林也让人仿佛置身于原始森林之中,老树巨木摩肩接踵,密不透风,让人不禁迷失方向。
阿拉套广场
比什凯克拥有两座著名的广场,其中之一便是阿拉套广场。这座广场坐落于市中心,紧邻总统府,呈现出典型的俄式建筑风格,其宽敞的空间与宏大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广场地面铺就的大理石在阳光的洗礼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更显其雄伟壮观。值得一提的是,阿拉套广场曾名为“列宁广场”,但在吉国独立后,为了纪念“天山”,它被更名为阿拉套广场。广场中央,列宁的雕像屹立于此,他一手叉腰,一手挥动,仿佛在指挥着千军万马,叱咤风云。游客们纷纷在此合影留念,拍照时还不忘调侃地引用那句著名的电影台词:“让列宁同志先走。”
2004年,列宁雕像被移至国家历史博物馆后方,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巍峨的“自由女神像”。这座雕像背生羽翼,手中高擎一轮红日,象征着自由与光明。然而,自由女神并未带来预期的自由,反而引发了吉尔吉斯斯坦的两场“颜色革命”和一场社会骚乱。许多吉尔吉斯人将这座雕像视为不祥之兆,而非自由的象征。最终,一座展现吉尔吉斯民族英雄玛纳斯骑着骏马英勇驰骋的雕像,成功替代了自由女神,成为了新的象征。
位于比什凯克另一端的胜利广场,是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胜利而命名的。这座广场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见证了无数英勇抗战的岁月。
广场中央,三个巨大的弯拱高耸入云,其上环绕着绚丽的花环,仿佛在向碧空诉说着吉尔吉斯人的故事。而在这弯拱之下,一座女性的雕像静静地伫立,她头戴头巾,右手端着一碗美酒,神色宁静而深邃,脸上流露出深深的期待。她似乎在等待着远方的消息,盼望着那些在战场上英勇抗战的亲人能够平安归来。
在比什凯克市的胜利广场,一座帐房前,长明火昼夜燃烧,这火焰不仅象征着吉尔吉斯人民对自由的渴望,更表达了他们反对侵略的坚定意志。每当节日来临,人们纷纷前来献花,甚至新婚夫妇也会选择在这里留下美好的记忆。
女人雕像的两侧,两组生动的群雕诉说着吉尔吉斯人民在二战中的英勇抗争。右边,机枪手雕像展现了一对战士的英勇形象,一位扛着机枪筒,一位背着枪轮并提着子弹,仿佛将人们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而左边,两位大人与两个孩子的雕像则传递着胜利的喜悦和家庭的温暖,其中一位大人肩上还扛着一个幼小的孩子。
这三组雕像共同见证了吉尔吉斯人民参加二战的历史。据传,在二战期间,有36万吉尔吉斯人投身战场,为保卫家园而战,其中14万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场胜利的代价是如此沉重,它是无数战士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来的。
时光荏苒,如今世界依然不太平,战火依旧在多地燃烧。和平与稳定成为全球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希望我们能够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共同努力,让战争远离人类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