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安全管理:医护必备技能
青霉素安全管理:医护必备技能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毒性低等特点,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敏感菌引起的感染。然而,青霉素也可能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因此其安全管理和规范操作对于医护人员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将从青霉素的基本知识、过敏反应的预防与处理、规范操作流程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为医护人员提供全面、实用的操作指南。
青霉素的基本知识
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进而杀灭细菌。具体来说,青霉素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合成,导致细菌细胞壁缺损,最终引起细菌死亡。青霉素对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链球菌感染、肺炎球菌感染、葡萄球菌感染等疾病。
青霉素过敏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皮试方法与结果判断
青霉素皮试是目前预测青霉素速发型过敏反应最快速、灵敏、有效的检测方法。根据《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规定,青霉素皮试液的浓度应为500U/ml。皮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 使用75%乙醇消毒前臂掌侧下段皮肤,对乙醇敏感的患者可使用生理盐水清洁。
- 使用1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皮试液,先排净针管内空气。
- 用一手绷紧患者皮肤,另一手持针,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15°进针,形成直径3mm的皮丘。
皮试后15~20分钟后判断皮试结果,如皮丘较之前注射形成的皮丘直径扩大≥3mm应判断为皮试阳性,伴有红晕或痒感更支持呈阳性反应。对可疑阳性者,应在对侧前臂用0.9%氯化钠注射液做对照试验。
皮试的局限性与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皮试阴性不能完全排除过敏反应的可能。原因在于:
- 皮试仅对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有预测价值,对非IgE介导的迟发型过敏反应无预测价值。
- 我国青霉素皮试检测试剂仅含青霉素G,部分医院加入了半合成青霉素,但未包含PPL、MDM,皮试的灵敏度有限。
- 未常规采用阳性对照,不能排除假阴性结果。
因此,即使皮试为阴性,在药物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密切观察,并做好过敏反应抢救准备。此外,青霉素皮试禁用于过敏性休克高危人群。4-6周内发生过药物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推荐4-6周后再行皮试。哮喘患者行皮试推荐在哮喘控制期间进行。
青霉素的规范操作流程
用药前准备
- 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及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过敏情况。
- 确保皮试结果为阴性,且在有效期内(一般为24小时)。
- 准备好抢救设备和药物,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
用药过程监测
- 严格按照医嘱给药,不得擅自更改剂量或给药途径。
- 在首次给药时,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有异常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
- 给药过程中,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用药后观察
- 用药后30分钟内需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
- 嘱咐患者在用药期间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 记录用药情况及患者反应,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青霉素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 无论采用何种给药途径,使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前必须先做青霉素皮肤试验。
- 青霉素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停药72小时以上者,需重新做皮试。
- 既往青霉素皮试阳性或有过敏史者需充分了解过敏反应类型及发生时间,临床医师进行综合评估后方能确定患者是否可以再次试验,并提前备好抢救药品及设备。
- 使用青霉素时需严格遵医嘱,不得擅自加减药量或停药。
- 青霉素不能长期过量使用,否则会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
- 注射青霉素必须在备有抢救设备和药物的场所进行,如医院或正规诊所。
青霉素作为一种常用的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其潜在的过敏风险不容忽视。通过规范的皮试、严谨的操作流程以及细致的观察护理,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治疗效果。医护人员在使用青霉素时,务必严格遵守相关规范,确保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