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查村:黎族船型屋最后的守护者
白查村:黎族船型屋最后的守护者
在海南岛西南部的群山环抱中,藏着一个被誉为“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地方——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这里保存着81间完整的黎族船型屋,是海南省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船型屋群落,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独特的建筑智慧
走进白查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低矮的茅草房,它们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村中,宛如一艘艘倒扣的木船。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承载着黎族先民的智慧与记忆。
船型屋的建筑结构十分独特:用藤条、树枝、木棍扎制屋架,茅草覆顶,屋檐低矮,茅檐接地,檐墙合一。房子分为前后两节,门向两端开。屋内中间立三根高大的柱子,黎语叫“戈额”,象征男人;两边立六根矮的柱子,黎语叫“戈定”,象征女人,体现了黎族传统的家庭观念。
文化传承的载体
船型屋不仅是黎族人的居住场所,更是一个活生生的文化博物馆。在这里,你还能看到原始的独木器具,欣赏到古老的织锦工艺,感受到原汁原味的黎家风俗。
村中的谷仓也别具特色,以基石垫底,悬空地上,便于防潮、防鼠;顶端以茅草盖顶,用于防雨。谷仓内外用粘土和泥糊一层,地板糊一层4厘米的泥,均起到密封作用。
精神文化的寄托
白查村不仅有完整的船形屋建筑,也承载着许多黎族的传统文化。俊秀挺拔的高山,婀娜多姿的椰子树,苍翠欲滴的竹子,简单古朴的船形屋,高高矮矮的篱笆,穿着俏丽筒裙的姑娘,这些如诗如画的少数民族风情让外来人沉醉不已。
据传说,黎族祖先原本生活在海上,以船为家,后迁入陆地,为怀念先祖的船家,遂在陆上盖起了船形屋。多少年来,船形屋记录着海南黎族生存与发展轨迹,记录着黎族历史与文明传承的脉络。
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东方市高度重视船型屋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船型屋路进行了精心规划和改造。如今的路面平整、交通便利,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寻黎族文化的魅力。路牌上清晰的指引和三维码介绍,让游客在漫步中就能深入了解船型屋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文化震撼。
除了船型屋路之外,白查村的群众聚居地还有14条小巷按序排列。为了规范村庄路牌和增加方向感,当地群众根据二十四节气变化来生产种植的习惯,将村内的14条小巷依次命名为立春、雨水、惊蛰等节气名称。这样的命名方式不仅好记好找,更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到了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
结语
白查村的船型屋,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见证了黎族人民的智慧,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是了解海南黎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这份来自远古的文明依然在白查村静静诉说着它的故事,等待着更多人去聆听、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