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动筋针疗法创新:滞针提拉配合呼吸治疗疼痛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27:1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动筋针疗法创新:滞针提拉配合呼吸治疗疼痛

滞针提拉是陈德成所著《动筋针疗法》中一种特别重要的针刺方法,提拉方法包括水平提拉法和垂直提拉法。滞针提拉是指将针刺入皮下或肌肉层,单方向迅速捻针,待针体滞住固定后行水平或垂直提拉,使针身带动皮肤和肌肉一起移动(抖动)的针法。

滞针是根据针灸的异常情况而提出,随着针灸疗法的不断发展,其治疗效果逐渐被人们认可。最早使用滞针治疗的记载见于张信“滞针术与螺旋弧度刮针法 ”和郑毓琳常用的8种针刺手法之一的 “金钩钓鱼”针刺法,而在《动筋针疗法》中将滞针与提拉结合作为固定治疗针刺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滞针提拉针法的原理

软组织损伤的病理机制

软组织包括肌肉、韧带及其附属结构,如滑囊、滑囊液、脂肪垫等人体活动时的重要组织。软组织损伤通常由以下原因造成:(1)急性损伤,通常称为“跌打损伤”;(2)慢性损伤,即长期处于不良姿势状态的“劳损劳伤”。软组织损伤后主要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即软组织损伤性疾病。“不通则痛”源自《黄帝内经》,一般认为软组织损伤会发生组织局部充血、渗出和肿胀等病理变化,而在损伤和修复过程中,软组织会形成粘连、瘢痕等病理产物,对经络造成机械性卡压,导致气血不畅、经络不通,“不通则痛”。

滞针提拉松解软组织的原理

动筋针是滞针提拉的有效针具,是由陈德成医师发明的专利针灸工具,其针身具有棱和螺旋的结构。动筋针不仅适用于调整经脉、脏腑等穴位,更适用于经筋病之软组织导致的各种痛症 。动筋针针身的特殊结构(棱和螺旋式)决定了其具有易缠绕肌肉和肌纤维的功能,使滞针由单纯的“刺入”变为“刺加滞”,而针刺点亦因进针的深浅和针具的长短使治疗面积扩大数倍,即由1点变为1条线或1块肌肉,甚至1个部位 。提拉可根据病情对滞针部位在垂直、水平及各方向上进行任意操作,此时可视针具为深入到体内不同层次软组织的加长“按摩手”或微创手术刀。滞针提拉提高了松解软组织的疗效,术者可根据病情需要进行不同频率和力度调整,以最大限度地解结松筋。

滞针提拉配合呼吸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和作用

呼吸是获取能量的最主要渠道。《针灸大成》曰:“呼吸出入,乃造化之枢纽,人身之关键,针家所必用也。”

滞针提拉配合呼吸是笔者应用动筋针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即在滞针提拉的过程中,先找到患者的呼吸节律,并使针法配合呼吸。滞针提拉配合呼吸,一方面可以把握治疗的时间和节奏;另一方面可以调动患者进入最佳的治疗状态,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滞针提拉配合呼吸的具体方法

一般情况下, 一个部位在进行滞针提拉治疗时需进行 9~36 次呼吸 。患者吸气时胸廓向外扩展绷紧,术者持针随之提拉;呼气时胸廓向内收放松,术者持针随其放松调整 。当针滞好时,针体推之不入、提之不出,如针体能够被提拉出来,一般认为该穴位(动筋点)已放松, 可以选择下一个动筋点治疗。如动筋点一直吸着针不松动,则延长时间做9的倍数次呼吸。患者俯卧位时应注意观察其腰部,仰卧位时应注意观察其胸部, 医者用自己的呼吸频率带动患者的呼吸频率,使呼吸缓慢均匀,达到疗愈目的。

典型案例

案例 1

患者,女,69岁,匈牙利人 。

主诉:全 身疼痛、精神紧张,经常感觉疲劳,后脑麻木,以左侧腰背及下肢疼痛为主。多年来在各大医院寻医问诊但疗效不满意。

既往史:曾以神经官能症、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糖尿病多次入院治疗。

2023年7月来诊所要求中医治疗。

查体:左侧竖脊肌肿胀压痛明显,膝关节肿胀、内侧痛,外侧阔筋膜张肌紧张疼痛。考虑患者已经历包括中医在内的诸多尝试,故决定采用动筋针滞针提拉配合呼吸针法进行治疗 。

在经过初步按摩的基础上(揣穴),采用动筋针诊治法从背腰到腿脚逐一排查找出责任肌,确定需要治疗的部位及动筋靶点 。针法以垂直刺入为主,到达病变的中心点后开始滞针提拉,为减少刺激量,滞满针(推之不进、拉之不出、捻之不转)后,在患者能承受的情况下,保持持续牵拉的状态不动,指导患者调整呼吸。

随着患者呼吸的开合起落, 医者体会并感知其状态的变化。几次呼吸之后,患者疼痛感消失,在患者的强烈要求下,舍去其他所有针法治疗,只保留滞针提拉配合呼吸这一法。

案例 2

患者,女,66岁,匈牙利人 。

主诉:全身疼痛,右侧腰背及双下肢痛数十年,近几个月双下肢小腿疼痛麻木,足踝关节肿胀疼痛不能行走 。

查体:形体肥胖,自汗,右侧腰背高于左侧,压痛明显, 双下肢疼痛,右侧髋、膝痛,双踝关节肿胀明显 。

既往史:患有甲状腺功能低下、高血压等慢性病,长期以药物维持。

就诊目的是解决腰背痛及双足疼痛肿胀不能站立行走的问题。选择动筋针滞针提拉配合呼吸针法为其进行治疗。

针刺治疗点参考动态检测流程,即陈德成动筋点的选取方法“三步一流程 ”原则。

第一步:患者主诉(确定部位),医生进行问诊,患者指出疼痛的位置或点,通常选择最痛苦的区域作为治疗的关键点。

第二步:动态检测(确定责任肌),医生进行望诊,让患者执行相关动作,观察其动作幅度,以确定责任肌 。

第三步:医生触诊(确定动筋点)——医生在相关责任肌上进行触诊,寻找肌肉病变的反应点,通过触诊找到动筋点的位置,即针刺的具体穴位(治疗点)。根据触诊时的异常感觉确定治疗动筋点,使用动筋针能够更好把握针与穴位的松紧度以及医患融合度,为医患双方的协调默契创造最好的康复环境。

在使用滞针提拉治疗的过程中,以持续滞针提拉为主,如患者痛甚可尝试松解滞拉力度,变成“提拉— 放松—提拉 ”的按摩模式。随着患部软组织被松解,针具被滞满、拉出,这是患部肌筋膜放松抵不过滞针旋提力而出现的现象,又因该患者身材高、体态肥胖且疼痛部位多,应对疼痛面积较大且痛甚的部位,无须出针,只需退针至皮下后改变针尖的方向和深度,重复操作即可 。如果疗效没有达到最佳预期或者有意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常配合带针运动即把动筋针从第三层次退出再进入第二层次,针尖经过或指向病变中心,可一针也可多针,嘱患者活动留针的部位。应用滞针提拉配合呼吸针法为患者治疗两个多月,每周2~3次,患者腰背痛感明显缓解,可站立走动 ,在日常工作基础上每日可增加3h工作量。

讨论

滞针提拉针法是《动筋针疗法》中非常实用的高效针法之一,笔者将其配合呼吸治疗痛症效果更佳。 对待惧怕针灸、针刀,想要取效又要少取穴位的患者,使用滞针提拉针法配合呼吸治疗,其疗效显著。 动筋针所独有的优势和显著的疗效深受患者喜爱, 笔者应用动筋针的临床实践体会如下。

动筋针疗法是陈德成博士积30余年针灸临床经验,将传统针灸方法与现代肌肉解剖学、筋膜学和肌肉运动学等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针灸疗法。包括动筋点、动筋针、动筋法、动筋态和动筋理五个主要部分,其中有四项创新,两项专利。

治疗病种:软伤导致的各种疼痛,软组织和筋膜紧张导致的很多内脏疾病,如胃肠道的消化系统疾病、泌尿和生殖系统疾病等。

治疗特点:精准治疗、临床取效迅速、疗效稳定持久、不易反复。

治疗方法和步骤

动筋针疗法的治疗模式:按摩、针刺和运动。

(1)按摩能全面地了解病情、探知病况,为下一步诊断和治疗做准备,治疗的主要依据是触诊时的感觉,即“揣穴”;

(2)治疗疼痛的主要手段是动筋针疗法;

(3)针刺后带针运动是动筋针疗法的特色之一,“靶点是首要,针刺是关键,运动是核心”。

滞针提拉配合呼吸以达“心手合一”

滞针提拉配合呼吸针法能够有效地将针灸、按摩、气功融为一体 。动筋针具备传统针刺的功能,而滞针能使针手合一,延伸至体内的深处病灶,一提一放、一紧一松地为患处进行调理疏通,甚至可以引动10cm以下组织的运动,或撕脱粘连(极限提拉)。配合呼吸是以呼吸引动气机进而改变形体的空间。

滞针提拉作用的思考

滞针提拉可迅速止痛。传统针灸很重视得气,《标幽赋》中有“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 的描述,这种针刺部位产生的经气感在医生手下即为针感 。笔者一直在思考滞针与得气的关系:是否由于主动的滞针感觉掩盖了隐性得气针感,所以在有形的滞针下也可能感受不到“气至”的作用?如果滞针不成功同样会出现“轻滑慢而未来 ”的无效操作 。所以考虑滞针也包含着得气,治疗时用心做好滞针提拉,滞针之气已至则可用有形引动无形 。但滞针与得气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滞针提拉配合呼吸的止痛作用

“不通则痛”是《黄帝内经》中的经典论述,《灵枢·刺节真邪》曰:“一 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那么滞针提拉是如何去除“横络盛加 ”而令之畅通的呢?经筋病多发生在四肢躯干,由生理结构决定,根据天地人三才理论,机体最内部是骨骼(地),中层是肌肉(人),外层是皮肤(天)。而导致疾病的原因多为六淫外侵,如《素问·痹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又因反复劳损、跌扑、坠落、扭伤等外部伤害,在机体卫气不足以抗邪时就会得病。提拉不仅能把受到损伤后引起的肌肉痉挛和紧张导致的局部组织变短、变硬的状态提长、拉软进而降低内压,还能改变病理组织对正常组织的卡压, 拉断变性的粘连组织(极限提拉:滞针提拉的一种,是指在极限提拉时,医生的提拉力大于软组织的制衡力,导致针体离开原来滞针的位置),打破已有的病理循环。在“提拉—放松—提拉”的滞针提拉按摩下,将正常的气血引入或再灌注,改变因局部损伤造成的出血、渗出、肿胀、粘连、瘢痕、变性坏死等病理状态,达到剥离粘连、消除结节、疏通经络最终止痛治病的目的。

滞针提拉配合呼吸调形、调气、调神

滞针提拉是以调整有形部分为主的针法。调形、调气、调 “神”,是针灸治疗的三重境界,其中“神 ”包括意念、 潜意识等思维活动,是形气的精华部分,是更高智慧的活体,对形和气具有统帅指导作用。 即调“神” 可以调形和调气,反之则不行 。所以我们要主动发挥中医思维中“神”的主导作用,借助呼吸引动气机 , 助力调形调气,形神合一、神气合一,以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