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焦虑,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焦虑,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青少年焦虑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初中生对自我的满意度较低,比例基本在三四成左右,而且对学习的满意度更低,从初一到初三,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感到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8.9%、16.4%、17.7%,比例均不足两成。此外,超过半数的高中生存在自我否定的心理,认为“有时觉得自己很没用”。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学校作为重要的教育场所,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和应对焦虑情绪。辽宁省18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四个全覆盖,即学校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各级教研机构配备心理教研员、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培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均达到全覆盖。在保障心理健康课程学时方面,小学、初中学段每学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专题活动时间不得低于6课时;普通高中学段每学期不得低于8课时;中职学校一年级第二学期安排《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36课时。普通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原则上应设置2个学分(32—36学时)。
除了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学校还应引入认知行为疗法和正念疗法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应对机制。认知行为疗法(CBT)是阿伦·T.贝克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创的一种心理治疗形式,已被广泛应用到不同文化背景、各年龄段人群中。正念疗法通过调节认知和情感系统来缓解精神疾病症状,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效果显著,能改善高灾难性、高接受度和低执行功能。
家校合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家长的处理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例如,当孩子在学校没有得到老师的奖励时,有的家长会简单地安慰孩子“没有也罢”,有的家长会质问老师,而有的家长则会引导孩子反思原因。显然,后一种处理方式更有助于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个性。
未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构建有益于青少年成长的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系统。同时,应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政策支持力度,为青少年提供多元化精准化的心理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守护孩子们的心灵健康,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克服焦虑,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