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用药攻略:6类常用降压药及服用要点
高血压患者用药攻略:6类常用降压药及服用要点
高血压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疑问,比如“哪种降压药最好?”、“什么时候服药效果最好?”、“服药期间需要注意什么?”等等。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答这些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降压药怎么选?最新分类来了!
2024年新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降压药进行了重新分类,共分为11类。其中,前6类是最常用的:
- 钙通道阻滞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平”类药物,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药名里带“普利”的就是这类药。
-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就是“沙坦”类药物。
-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这是新增的一类,代表药物是沙库巴曲缬沙坦。
- 利尿剂:常用的有氢氯噻嗪、吲达帕胺等。
- β受体阻滞剂:就是“洛尔”类的药物,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
新增的5类降压药包括α受体阻滞剂、直接肾素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各有特点,适合不同类型的高血压患者。比如,合并糖尿病或心衰的患者可能更适合选择普利类或沙坦类药物;老年人则可能更适合使用地平类或利尿剂。
什么时候服药效果最好?
关于降压药的最佳服用时间,目前的研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根据Cochrane系统综述,早晚服药在全因死亡和不良结局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是,晚上服药可能对24小时内的血压控制稍好一些,不过这一结果的可信度不高。
一般来说,建议在早晨起床后服用降压药,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全天的血压。但具体到每个人,还是要根据自己的血压波动特点来决定。如果发现自己的血压在傍晚或夜间升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服药时间。
服药期间要注意什么?
坚持长期服药: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不能因为感觉好转就自行停药,否则容易导致血压反弹。
注意药物副作用:不同的降压药可能会有不同的副作用。比如利尿剂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低血压等。如果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
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在使用降压药时需要特别小心。比如老年人要注意降压速度不能过快,孕妇要避免使用某些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有些药物如果同时使用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比如β受体阻断剂与降糖药联用会引起严重低血糖,钙拮抗剂与洋地黄类药物合用会引起洋地黄中毒等。
除了吃药,还要注意什么?
降压药虽然重要,但单纯依靠药物是不够的。高血压患者还需要在生活方式上做出调整:
- 健康饮食:低盐低脂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
-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步走、游泳等。
-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指数(18.5-23.9kg/m²),男性腰围小于85cm,女性腰围小于80cm。
-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高血压的风险。
- 定期监测血压:建议在家里自测血压,晨起和睡前各测一次,每次测量2-3次取平均值。
最后要强调的是,以上建议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指导。每位高血压患者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记住,控制血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但为了健康,这一切都是值得的。